发布时间:2024-11-27 18:15:00 来源: sp20241127
中新网 兴安盟6月26日电 题:当“晓景”在北疆不再是一个人的名字
中新网 记者 杨程晨 景诗雁 葛艾林
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平安村,齐晓景和村民共同培育的100余座标准化果蔬大棚并排而立,果香四溢。
近20年前,齐晓景是第一个从该村考出去的大学生,她学体育,主攻排球。2009年,毕业后回到家乡平安村,齐晓景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干部。从小就跟着父母铲地、种玉米的她很快就被大棚种植吸引。
“父母以前在家种地,一到冬天就农闲没事干。”齐晓景说,大棚种植可以让村民一年四季都有事干,增加收入。四年后的2013年,齐晓景工作任期结束,她选择留在村里创业。
图为齐晓景介绍如今的平安村。 中新网 记者 杨程晨 摄蔬菜大棚、亲子活动、民宿经济……比起村里现在一派火热的场景,齐晓景回忆最初创业时,“农闲时摆摊,都没敢告诉别人。怕大家笑话我‘上大学回来摆地摊’”。后来挣着钱了,她就开始蹲市场、做研究。
齐晓景在平安村租了两栋温室大棚,陆续又增建了3个草莓采摘园。当年,每栋大棚的年收入便超过了4万元人民币,第二年吸引5000多人次前来采摘。
当时,科尔沁镇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大多是因病致贫,弱劳力人口占常住人口的90%以上。如何帮乡亲们摆脱贫困,成了困扰齐晓景内心最大的疑问。
“过去我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是村里人一起凑的钱,再加上助学贷款,我才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她说。
之后齐晓景组建专业合作社,“发展产业帮乡亲们摆脱贫困”是齐晓景实践过后给出的答案,也是她对这片土地的承诺。
彼时,很多村民不相信她能坚持下来。但时间一久,村民们从一开始的“看笑话”转变成了好奇,再到跟着她一起干。2018年,齐晓景创新推出了“赠鸡还蛋”“赠鸡还鸡”“赠猪还肉”三种模式,与村民签约合作,由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和产品包销,累计带动科右前旗476户村民,户均增收至少2600元。“就这样,大伙儿就一直拧成一股绳。”
2019年,科右前旗成立科尔沁镇乡土人才孵化中心,齐晓景担任负责人,为乡土人才提供一个参与全产业链运营的实训基地。2022年,兴安盟以齐晓景的事迹和名字提出培育农村牧区产业发展带头人的“晓景计划”,全面选拔、扶持和培育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晓景”式人才。
图为平安村内由老房统一改建的民宿内景。 中新网 记者 杨程晨 摄“晓景”这个名字,在内蒙古兴安盟已不单纯是一个人的称谓,它更是一群致力于乡村振兴、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乡村产业领军人物的共同标签。她自己不仅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更成为全盟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的标杆。
“现在我们全盟可能有1000多个像我们这样创业的青年,大家都较着劲儿地往前干。”她告诉 中新网 记者,“晓景计划”的提出,虽然给自己带来了压力,但也让她们团队更有干劲和胆量。
图为平安村内的大棚种植。 中新网 记者 杨程晨 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齐晓景脚步不停,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平安村从1.0版本的单纯大棚种植,发展规模化产业到如今已是4.0版本,即集民宿、研学、培训为一体的“番茄公社”。
这些年来,齐晓景及团队融合一二三产,让不同特长的村民都能参与进来。产业规模越做越大,让乡亲们的农畜产品卖出更好价格、走进更大市场,一直是齐晓景努力的方向。
“我们村里有蒙古族,也有汉族,大家在一起是取长补短。我感觉越干越有意思,大伙儿的干劲也越来越足。原来是我领着他们往前走,现在是我们一起往前冲了。”齐晓景说。(完)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