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4 12:15:57 来源: sp20250104
“伸出你的中指和食指、交叉,闭上眼睛,当横向摸你的鼻子时,你会感觉有两个鼻子。”前不久,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会副主委、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走上全国两会“委员通道”,在回答记者提出的“如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问题时,他在直播镜头前做了这个“摸鼻子实验”,生动活泼且操作性强,引发很多人对科学教育的关注。
如何更好地推进科学教育?如何培养孩子对科学探究的长久兴趣?科学课应该怎么上?针对这些问题,民盟、民进的几位专家各自分享了自己的精彩观点。
用恐龙开启孩子们的科学探究旅程
“为什么摸鼻子时会感觉有两个鼻子,你肯定会很好奇,想知道为什么,”倪闽景称,“科学教育需要实验探究,而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是开始探究的第一步。”
“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谈及如何激发孩子的兴趣,全国政协委员、民盟盟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平时打交道最多的研究对象——恐龙,与之有着密切的关联。
“天文和恐龙,对很多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吸引力很大。”徐星称,很多5岁到10岁年龄段的孩子对恐龙感兴趣,恰好自己从事的专业方向与恐龙有关,因而,他接触了不少喜欢恐龙的孩子。通过交流,他体会到,在中小学阶段,科学家在科学教育方面可做的事情很多。
徐星称,孩子在不同的认知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兴趣。一些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可能会把恐龙或者古生物当作抓手,以此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让孩子对恐龙感兴趣,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让他们以后去研究恐龙或者古生物学。更大的目标是,通过恐龙这个媒介,让孩子去关注自然。”
就科学人才的培养,徐星建议,可以利用孩子喜欢的事物去开启科学探究旅程,之后,就要想办法“升级换代”,让孩子们从单纯喜欢一件事物转向科学思维的训练,比如,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探究习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以及培养他们做科学研究需要具备的恒心、细心等品质。
如果孩子只有三分钟热度,难以长久维持科学探究的兴趣怎么办?调研多所中小学的科学教育情况后,民盟山西省委会常委、民盟中央理论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山西财经大学创新生态研究中心主任张宝建称,学校这个科学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够。目前,部分学校的科学教育偏重知识灌输、理念传播,忽视方法的掌握、科学精神的养成。孩子们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较高,但兴趣和创造力不足,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偏低,这反映科学教育的体系不够完备,针对不同学段的科学教育理念有待进一步细化。
张宝建称,学龄前儿童认知能力有限,一般不上科学教育课,但是否可以尝试用讲故事的形式带入科学思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科学教育课程内容比较乏味、互动性少,能否增加课堂互动?高中阶段学生课业压力大,是否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开设精品课?他建议,要巩固学校这个主要阵地,设置贯穿性的教学培养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进行科学课程的设置。
徐星认为,如果课业与升学压力过大,孩子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可能会慢慢丧失探究科学的兴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上做减法,“给孩子们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情”。
科学教育的核心是“能提出问题”
“科学教育的核心,是通过观察,发现现象,提出问题。”做过十几年中学物理教师的倪闽景,在和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因而,在两会“委员通道”上,他仅仅用手就举出了很多生动的例子。
“希望大家能够对科学教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有些人认为科学教育就是学高科技,认为农村地区就没条件了,不是这样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科学。”他一边比划,一边解释摸出两个鼻子的原因:两根手指交叉以后,它们与鼻子接触的两个侧面相距较远,这些触觉信息传到大脑后,大脑以为食指和中指没有交叉,而是正常触摸鼻子,因为两根手指的接触面相聚较远,于是产生了它们在摸两个鼻子的错觉。
对于如何激发孩子提出更多好问题,徐星认为,“课堂之外的活动很重要。”徐星看纪录片《动物世界》,对小狮子们相互打斗玩耍、与成年狮子互动交流的场景印象深刻,他称,孩子们要想保持活跃的科学思维、提出有意思的问题,也需要像小狮子们一样,通过大量的玩耍、游戏、活动来实现。
倪闽景称,人们一旦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具备了基本能力,便可以实现迁移。“不带任何东西,我可以用自己的身体,做出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膝跳反应、找眼睛的盲点……“有科学的态度,保持好奇心,我们的身边会有无数的问题产生。”在倪闽景看来,“在科学课上,用问题带入,产生更多的问题,一定是节好课,也是一种为创新而学的样子。只有找到问题,才能借用强大的科学工具去解决它。如果连问题都没有,那不是科学。”
倪闽景曾称“科学教育是童子功”,这句话被一些人片面理解为,从小开始就要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的知识。“其实,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塑造,从出生就开始了。”他称,接触大自然,观察色彩、声音、形状;通过阅读,激发想象力,形成抽象思维;动手操作,让手和大脑形成新的连接。一个孩子从小养成科学研究的能力,再与自己的兴趣匹配,就有可能不断在创新创造的路上往前走,找到新发现甚至产生发明。所以,“小孩把家里的电器拆了,家长应该高兴才对。”
把前沿科技融入科学教育
提到科学教育,大家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科普进校园。但在张宝建看来,只有科普还不够,必须将前沿科技成果与校内科学教育深度融合。
他建议,要重塑科学教育的育人理念。科学课应当具备与文化课同等重要的学科地位,既要通过科学基础教育夯实基础,还要通过前沿科技成果实现与时俱进的教育目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因材施教,精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质和前沿科技融入科学教育的教学难点。
具体到操作方法,张宝建建议深入开展“馆校合作”,以科学课程作为链接学校和科技馆的主线,实现“资源共享,双向互动”。
一座科普场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它能够提供具象的情景,形成一股独特的科学普及力量。
最近几天,上海科技馆接连举办多场科学教育活动,如“锵锵510#馆长做客直播间”“院士科普大讲堂”等。如何持续推动学校与场馆的互动?倪闽景称,学校教育有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习进度的要求,通过课堂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到了科技场馆,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参加新鲜出炉的活动。近些年,他所在的上海科技馆与学校持续进行馆校合作,一边共同开发课程,一边培训教师,学生的科学课堂可以设在学校,也可以在科技馆。
徐星认为,科普场馆能为孩子们创造交流的场景。有了好的场馆设计、组织形式,孩子们汇聚在一起,知识、情感、思维互相碰撞,交流多元而立体。他建议,可以把科学教育的“场所”由“场馆”延伸至“场景”,这样能覆盖更大范围的人群。
张宝建观察到,当前,通过“大手拉小手,院士进校园”的活动,组织经验丰富的科技工作者与青少年面对面交流,让科技人员发挥余热的同时,也不失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前沿科技普及形式。
如今,担任杭州丹枫实验小学名誉校长的徐星,会不定期给孩子们作科普报告,他希望以此点燃孩子心中的科学火苗,让更多人关注中小学科学教育。
采访中,“点燃”一词,也被倪闽景和张宝建重点提及。科学教育,需要持续创新,摸索更多让科学技术下沉的生动实践,创造多样场景,接力点燃青少年的科学梦想。
(《中国新闻》报记者张乐报道)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