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16:52:35 来源: sp20241227
中新社 北京12月16日电 题:从年度影响力人物看“在东西之间行走”
作者 文龙杰 徐皇冠
12月15日,《中国新闻周刊》2023“年度影响力人物”在北京揭晓,诺奖过后再推力作的莫言、开创“商务殷语”的费翔、编《民法典》的校长王轶、带着“小破球”流浪的郭帆等人获评,他们现场分享的经验感悟中都提到或涉及“东西”。
从文明到文化、从国家到个人,东西之间交流促生互鉴,互鉴带来发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获评“年度文化贡献人物”,他数十年笔耕不辍,并始终对世界秉持开放和好奇,如今正在“转型”。
莫言在现场谈到了自己转型“剧作家”和莎士比亚的因缘。他曾三次到访莎士比亚故居,第一次是2012年,第二次是2019年,第三次则是今年7月份。莫言说,“2019年跟北京师范大学几位老师一块去莎士比亚故居的时候,当着余华和苏童的面,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发誓要在今后的岁月里完成从一个小说家到剧作家的转型。”从小说家到剧作家的转型,莫言已完成了近“90度”的转向:他今年出版了话剧剧本《鳄鱼》,还正在构思其他戏剧舞台的剧本。
“东与西”的另一种表达是“世界”。获得“年度科技人物”的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天文学家李菂。这位“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领衔世界上望得最远的“科学天团”,使人类看得更深、看得更远。
如何置身天文学这一古老又现代的领域,带领团队去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李菂坚信好奇心是科研的原动力,基础研究并非一定是为了“有用”。他现场透露,平常最喜欢的科幻作品是中国作家刘慈欣的《三体》与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乐于从中领略东西科幻的启迪。
“年度文化人物”郭帆在谈及《流浪地球》时说,希望中国电影“走出去”,实现IP共享,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收获更多世界范围内影迷与观众的喜爱。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是具体实践路径。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道必答题,也是一道复杂的综合命题,有的方面和部分已破题,有的则尚在解题。中国科学院院士、“网红科学家”汪品先获评“年度教育人物”。他认为,科普的目的“就是在年轻人中间培育真正的创新文化和科学家精神,返璞归真”。
扎根中国大地,把握开放与自主的辩证法,实现“不忘本来”与“吸收外来”的结合,才能更好“面向未来”。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获评“年度法治人物”,他参与推动中国迎来“民法典时代”,也见证了中国民法的“青出于蓝”。王轶说,民法学领域的西法和西学通常都被奉为“公理”,是中国民法学学者认真学习和努力效仿的对象。而《民法典》的编纂使得中国民法学界面对中国问题,提出中国方案,讲出了自己的道理。
获评“年度CEO”的是斯凯奇中国合伙人陈伟利,他以前瞻眼光将国际品牌斯凯奇引入中国市场,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国际品牌本土化路径,将中国发展成最大的海外市场,用中国的供应链优势辐射国际。
当天选出的“年度影响力人物”涵盖文化、法治、经济、科技、教育、体育、演艺等多个领域,他们中既有“耆宿”“高峰”,也有“翘楚”“新锐”。年度人物们的影响力绝不只体现在年度成就上,他们现场分享的经验感悟,在聚焦领域本身的同时,也展现出中国在不同领域和面向上与世界的联结,提供了观照中国与世界、东方与西方的不同视角。
“不同文化之间有相同、互补、交叉之处,也有冲突的地方,促进不同文化的互相了解至关重要。”获评“年度文化传播人物”的歌手费翔说,自己的父亲是美国人,母亲是中国人,“一生在东西方两种文化间行走、交流”。他认为,“在现在的世界里非常非常重要的就是能够让文化之间互相了解,尤其是西方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文化。”
全球的普遍联系与交往、东西文明交流互鉴是世界发展的大势,也是人类应对挑战所必须选择的路径。这关涉东西文化中的每一个个体。(完) 【编辑: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