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东北二人转非遗传承人:送戏下乡是一件幸福的事

发布时间:2025-01-01 10:04:10 来源: sp20250101

   中新网 兴安盟3月28日电 题:内蒙古东北二人转非遗传承人:送戏下乡是一件幸福的事

  作者 张玮 曾令刚

  春天已至,文艺花开。这几天,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艺之梦业余乌兰牧骑的排练场里,孙立君和队友们正在排练新创作的戏曲小品,为过几天的送戏下乡做准备。

  孙立君是中国戏剧家协会内蒙古分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出于对戏剧的热爱,退休后的她成立突泉县艺之梦业余乌兰牧骑,并成为其中一员。

图为孙立君(左二)与乌兰牧骑队员进行排练。 曾令刚 摄

  用孙立君自己的话来说,她对戏剧艺术的执着和喜爱从小就有。

  1956年出生于突泉县的孙立君,由于自身条件优越,高中未毕业就被突泉县文工团选中,先后任突泉县文工团(后改为乌兰牧骑)演员、副团长、团长。

  入团后,她发现在学校里演样板戏的那点功夫远远适应不了专业团队的工作要求。对于剧本的领悟、角色的分析都是在演样板戏中学不到的。“于是,我决心从头学起,不断向老演员请教,一段唱腔、一句台词,细细揣摩,直到学会为止。”

  “那时候我父亲是电影院的职工,工作之余,我就一头扎进电影院里,只要是戏曲片,不管什么剧种我都看。”孙立君笑道,“评剧《花为媒》中新凤霞有一段唱腔,唱速特别快,为了把它学好,这部电影我看了20多遍。”

  1982年,文工团到永安镇下乡的一次演出中,老乡们强烈要求上一段二人转《猪八戒背媳妇》,在文工团的几年里,孙立君杂七杂八学到不少,评戏、小品等等,但却一直没有机会正式地表演二人转,那一次她自告奋勇上台为老乡们助兴,没想到第一次演二人转便获得乡亲们的喝彩,从此便开启了她的二人转演艺生涯。

  “我的根在群众中。”孙立君说,夏天风吹日晒,冬天冰天雪地,她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乡下演出。“送戏下乡是一件很艰苦的事,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图为孙立君为基层二人转团体指导。 曾令刚 摄

  截至目前,孙立君成立的业余乌兰牧骑每年演出近百场,其中下基层送演出达50余场,他们演出的足迹覆盖了突泉县各乡镇,让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文化大餐”。

  张贵芹进入突泉县艺之梦业余乌兰牧骑已是第8年,“下乡能跟老百姓近距离接触,让文化走进老百姓的心里,是很开心的一件事情。”

  “如何用二人转这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让文艺作品满足老百姓的新期待,焕发新活力?”孙立君在每一次演出后都会思考这个问题。

  一次下乡演出中,宣传禁止焚烧秸秆的二人转《引火烧身》上演,台下观众的反应引起了孙立君的注意。一位大爷说:“这戏是挺好的,可是‘秸秆’是什么东西啊?”孙立君恍然大悟,之后下乡演出中就把“秸秆”改为“苞米荄子”。演出更加接地气,环保观念也随之在乡村传播开来。

图为孙立君指导学员二人转转手绢动作。 曾令刚 摄

  这些年,孙立君和艺之梦业余乌兰牧骑的队员们还积极推行“二人转+”文化发展模式,创排了一批优秀剧目,如反映精准扶贫的单出头《二大妈发家》、普法单弦《扫黑除恶勇争先》、生态建设方面的二人转《夸夸咱们老头山》等。

  孙立君说,二人转唱腔优美,讲究“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每出戏都是一个故事,老百姓很喜欢。“所以我们更有信心把传统二人转发扬光大,坚持唱正戏,让老百姓欣赏到正宗二人转的魅力。”

  2014年,孙立君被评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北二人转代表性传承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10年退休后,孙立君已培训专业二人转演员20多人。(完)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