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发布时间:2024-11-21 18:35:40 来源: sp20241121

  本周,“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对地区局势升级的担忧中再次访问中东”,路透社的评论点出了新年伊始中东局势不断升温的严酷现实:巴以冲突持续升级、红海局势日益紧张、哈马斯“二号人物”在黎巴嫩遭空袭身亡、伊朗遭遇45年来最惨重恐袭……中东“火药桶”似乎充满了变数。 

  1月11日,风尘仆仆的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结束了为期一周的中东之行,即将返美前接受了媒体采访。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美国国务卿 布林肯:正如我们在这次访问中所看到的那样,我们一直把重点放在一些关键目标上。第一,防止冲突蔓延。第二,为需要的人提供更多的人道主义援助。第三,加强对平民的保护,解救人质。

  这似乎回应了外界对布林肯这次访问是在中东火药味越来越浓之际的“灭火之旅”猜测。

  然而,人们并没有忘了他一天前访问巴林时,对也门胡塞武装放出的“狠话”。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美国国务卿 布林肯:去年秋天以来,胡塞武装已经从他们劫持的船上带走了超过25名人质。这一挑战,这一对世界各国利益的威胁要求我们作出回应。

  威胁的话里看不出“防止冲突蔓延”的迹象,倒更像是扩大冲突的前兆。

  果然,布林肯前脚刚离开中东,大规模军事打击就开始了。

  1月12日凌晨,美国和英国开始对也门胡塞武装实施打击。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总台报道员 哈桑·巴穆史慕斯:在也门首都萨那北部响起了多次爆炸声,这是(美英军队)对也门进行空袭所导致的,这次空袭是在午夜过后开始的。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美联社海湾与伊朗新闻主任 甘布里尔:我们从美国人那里得到的消息是,军舰、战斗机甚至潜艇都参与了向也门目标发射巡航导弹和其他炸弹的行动。

  也门首都萨那、荷台达市等多地响起的爆炸声,意味着红海危机的升级。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胡塞武装发言人 叶海亚:作为支持以色列继续在加沙犯下罪行的一部分,美英敌人对也门共和国发动了残酷的侵略,对也门首都萨那以及荷台达省、塔伊兹省、哈杰省和萨达省发动了73次袭击。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这是一次外界预料之中的军事打击,也是新一轮巴以冲突外溢的结果。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美联社海湾与伊朗新闻主任 甘布里尔:胡塞武装是也门的一个反叛组织,自2014年后一直控制着也门首都。2015年以来,他们一直在与支持也门流亡政府的沙特领导的联盟作战。

  本轮巴以冲突爆发后,胡塞武装支持巴方并对红海航行的与以色列有关船只进行袭击。

  而美英以“威胁红海航道”为由,在去年12月31日击沉了4艘胡塞武装的快艇。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作为报复,1月9日胡塞武装则对红海上的4艘美英军舰实施几个月来最大规模的导弹和无人机袭击,局势再次螺旋升级。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布林肯访问巴林时放出的这番话,被认为是动武的警告。

  分析人士指出,这再次表明,美国在中东地区依然缺乏解决矛盾的耐心和理智,只想诉诸武力尽快压倒对手。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胡塞武装发言人 叶海亚:这一野蛮侵略不会阻止也门对受委屈的巴勒斯坦人民的支持立场。也门武装部队证实,它继续阻止以色列船只或前往被占领巴勒斯坦港口的船只在阿拉伯海和红海航行。

  而作为全球咽喉要道,红海局势在双方对立中进入紧张状态,受影响的并不止是也门。

  穆萨在亚喀巴经营一家汽车修理厂和汽车配件专卖店,每年都从国外订购大量的汽车零配件,通过红海运抵亚喀巴港。红海危机升级,让他无比焦虑。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亚喀巴汽修厂和汽车配件专卖店经营者 穆萨·拉齐克:没有船只抵达亚喀巴港,商品会出现短缺。约旦当地市场的货源大多数都依赖于中国以及其他东亚国家,现在要么运到(阿联酋迪拜的)杰贝阿里港再陆路转运,要么像那样选择绕行非洲好望角,运输时间肯定会大大加长。

  亚喀巴是约旦唯一一座海港城市,由于紧挨着以色列的港口城市埃拉特,尽管不是胡塞武装的打击目标,但也受到了不小的波及。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亚喀巴汽修厂和汽车配件专卖店经营者 穆萨·拉齐克:之前一个集装箱货柜从中国运到这里的费用大概在1800美元到2000美元,但现在一个货柜要10000美元左右。

  约旦2022年三分之一的进口和54%的主要出口都通过红海进行,危机升级对该国进出口贸易与供应链的冲击巨大。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亚喀巴商会会长 纳伊尔·拉贾:这不仅仅是一场航运危机,后果会比航运危机更为严重。

  事实上,红海局势升级带来的,确实绝不仅仅是一场航运危机。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美联社海湾与伊朗新闻主任 甘布里尔:展望未来,人们担心这可能会引发更广泛的对抗,胡塞武装可能会还击,然后,美国人可能会发动另一轮报复性打击。这可能会把黎巴嫩真主党甚至伊朗等其他国家拉进来,伊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直接卷入冲突。

  拜登政府一面派出国务卿赴中东“灭火”,一面又选择在此时“点火”,玄机何在?

  分析人士认为,美英精选时间点打击胡塞武装,实则意在转移国际关注焦点,压低外界对美国偏袒以色列的批评声浪。

  2024年1月9日,联合国大会召开全体会议,就美国在去年12月22日一票否决俄罗斯提出的加沙地区实施人道停火的修正案进行审议。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巴勒斯坦国常驻联合国观察员 曼苏尔:巴勒斯坦会存在下去,巴勒斯坦人民也会存在下去,巴勒斯坦人民不会消失,但是他们的坚韧不能成为不断延长他们苦难的理由。人们怎么能支持一场以如此犯罪手段达到如此犯罪目标的战争。

  曼苏尔表示,超过1%的加沙民众在过去3个月的冲突中丧生。

  这个比例如果在美国,将是超过300万美国人死亡,这是无法接受的。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巴勒斯坦国常驻联合国观察员 曼苏尔:不要一边呼吁和平,一边拱火浇油。如果真的要和平,那就从停火开始,停火,停火,现在就停火。

  多国代表表示,美国否决“人道主义停火”修正案,就是在为以色列军事行动大开方便之门。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伊朗常驻联合国代表 赛义德·伊拉瓦尼:美国再次显示出对结束加沙暴力、确保平民生命缺乏诚意。确实,否决权使以色列可以不受限制地自由地对民用基础设施和加沙居民,进行更多不受限制和不分青红皂白地轰炸,没有任何时间限制。

  同天,正在以色列访问的布林肯重申了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美国国务卿 布林肯:随着以色列在加沙北部的军事行动进入强度较低的阶段,随着以色列国防军在那里缩减兵力,我们今天就联合国开展评估任务的计划达成一致。它将决定需要做些什么才能让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安全返回北部的家园,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低烈度”战争,是1986年3月,时任美国总统里根提出的理论。认为除了打“常规战”,还要“赢得人心和控制人民的思想”。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1月8日,以色列国防部长加兰特表示,以军在加沙南部的军事行动 “将持续更长时间”。此前,以色列多次提出要将巴勒斯坦人“安置”在周边国家。

  去年的12月29日,南非曾向海牙国际法院提交一份长达84页的诉状,称以色列违反联合国《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南非和以色列都是这一公约的缔约国。

  此次布林肯在谈到“加沙未来”时,反对将巴勒斯坦人安排在加沙之外。

  《以色列时报》对此称,对于布林肯的访问,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办公室没有像往常一样发布声明,这或许彰显了两方在相关议题上的分歧。

  事实上,美国确实不愿意中东冲突全面爆发影响其全球战略,希望能灭火,而以色列更多地从自身利益出发,将消灭哈马斯作为首要目标,并不会全然听取美国的意见。

  多年来,美国一直将以色列作为推行中东政策的工具,今天却发现自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巴勒斯坦活动家 贾马尔·朱马:接待布林肯是一种耻辱。他是加沙地带种族灭绝的组织者之一,他才是在加沙地带、在我们人民身上发动战争的人。

  久拖不决的加沙战火,吞噬着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更成为中东更大乱局的烽火源。

  1月6日上午,黎巴嫩真主党宣布向以色列发射60余枚火箭弹,以回应哈马斯高级领导人阿鲁里遭暗杀。当天,真主党和以军展开了密集交火。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黎巴嫩真主党议员 侯赛因·哈吉·哈桑:敌人就是美国和以色列,抵抗轴心是在履行职责、反击侵略。当然,核心原因是巴勒斯坦,关键的战斗是在加沙。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1月8日,黎巴嫩真主党高级指挥官维萨姆·塔维尔被以军空袭炸死,这是本轮冲突发生以来真主党损失的最高级别军事人员。

  黎以临时边界冲突升级的迹象引发各界担忧。

  当天到访黎巴嫩的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表示,应避免将黎巴嫩拖入战争。

  而事实上,加沙危机外溢下中东多个热点正在升温,一旦突破红线,就会出现重大冲突升级。

  《拜登政府的中东政策正在崩溃!》阿联酋《国民报》网站1月9日文章直截了当地点出了美国在中东面临的多重困境。

  不过,把问题完全归咎于拜登政府好像也不太公平。

  不少媒体注意到,20年前的2004年1月,美国总统小布什正式公布“大中东民主计划”。在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春风得意中,美国要对自己眼中的“大中东”进行“全方位改造”。

  而在整整20年后,美国的改造计划又给大中东带来了什么呢?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2024年1月4日中午,伊拉克巴格达东部。

  被伊政府收编的民兵武装“人民动员组织”第12旅遭美军无人机袭击,指挥官塔利布丧生。

  这并非孤立事件。去年11月以来,美国为首的国际联盟以“回应民兵武装向美方人员袭击”为由,对伊境内发动多次空袭并造成人员伤亡,遭到伊各界强烈谴责。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伊拉克国民议会议员 侯赛因·穆阿尼斯:国际联盟袭击伊拉克武装部队下属的安全机构并造成人员伤亡,伊拉克政府谴责这种袭击行为是理所当然的,伊拉克人民拒绝以美国为首的外国军事存在也在情理之中。

  1月5日,伊拉克总理发表声明,表示将坚定推动结束国际联盟在伊拉克存在。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伊拉克前国防部总监察长 贾利勒·哈拉夫:伊拉克境内的国际联盟的主导力量是美国,而国际联盟只是一个象征,美国需要利用这个象征告诉联合国安理会和全世界,伊拉克不仅仅只有美军士兵,还有北约和其他国家的部队。但实际上正是美国在利用国际联盟,主导干预伊拉克的局势。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伊拉克正是冷战后美国干预、搅乱中东局势的“切入点”和“转折点”。

  而美国企图全控制中东的则是伊战后所谓“大中东民主计划”。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2003年,美国发动了推翻萨达姆的伊拉克战争;

  2004年1月20日,总统小布什在国情咨文中正式抛出“大中东民主计划”。

  该计划包括一系列外交、文化和经济举措。主要是在由阿盟22国和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等非阿拉伯国家组成的大中东地区推动所谓“自由选举”,扶持新的独立媒体,培养“有文化的一代”。

  实际上是试图仿照二战后在欧洲推行“马歇尔计划”的经验,将整个中东纳入美国控制之下,但它忽视了中东问题非常复杂而深刻的历史经纬。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时任阿盟秘书长穆萨就指责这一计划无视巴以冲突,避而不谈伊拉克问题;

  欧盟也对计划中忽视伊拉克和巴以问题表示不满。

  20年来的事实则证明,“大中东民主计划”带来的不是和平稳定,而是战乱灾祸。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麦拉、阿丽雅和索拉是三姐妹,在一场混战中,父母在她们面前被杀死。麦拉从小的梦想是和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工程师,但作为孤儿的她只能早早嫁人。如今,麦拉和她的四个孩子过着贫穷的生活。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麦拉:(美国发起的)战争毁掉了这个国家,国家毫无发展,战争毁掉了人们的生活,我们目睹了犯罪的猖獗和很多不好的事。

  记者:你认为是战争造成了国家的腐败和贫困吗?

  麦拉:是的,国家太穷了,太多人生活在贫困中。我的生活没有变好,现在日子更不好过了,我们没有未来,一切都看不到希望。

  而麦拉的遭遇并不是一个极端的个例。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伊拉克记者 卡比:(美国前总统)布什当初承诺,在(萨达姆倒台)之后,伊拉克会变成天堂,但正相反,这根本没有发生。

  伊战和紧随其后的“大中东民主计划”,摧毁了中东本身的地缘政治稳定结构。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伊拉克小商贩 拉法:美国人来了说着,我们将给你们需要的一切,我们会给你们食物,帮你们铺路,重修水电系统。但这些都没有发生。在偷走伊拉克的财富后,他们跑掉了。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伊拉克餐厅老板 阿里:这20年来伊拉克一事无成,从街道到建筑,再到社会安全,伊拉克啥也没有。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纽约大学教授 安图恩:美国的占领没能带来安全,对吗?美国解散了军队、警察队伍,没能组建起一个有效的政体。

  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和所谓“阿拉伯之春”的乱局后,美国2011年从伊拉克撤军,成为其在中东“战略收缩”的一个转折点。

  但随后在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期间,美国主导的国际联盟又增兵伊拉克。

  直到2022年1月伊拉克宣布国际联盟战斗任务结束,但部分美军仍以各种理由驻留伊拉克。

  2023年巴以加沙冲突升级再次牵动整个中东局势变化,美军重新增兵伊拉克。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伊拉克前国防部总监察长 贾利勒·哈拉夫:有准确信息表明,此前约有2500名美军在伊拉克常驻,在10月7日针对以色列的袭击发生后,美国向伊拉克增派了1000人。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2023年12月8日,美国驻伊使馆和美军“阿萨德空军基地”先后遭遇多轮火箭弹袭击。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伊拉克安全问题专家 前空军军官 艾哈迈德·谢里菲:我在阿萨德空军基地服役了近两年,这个基地实际上被视为以色列战略纵深的安全保障。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当《华盛顿邮报》对2024年1月4日伊拉克“人民动员组织”指挥官被美军无人机暗杀事件发表评论不久,1月10日,伊拉克民兵武装“伊斯兰抵抗组织”又向伊拉克和叙利亚境内美军基地发动了火箭弹和无人机袭击。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伊拉克“伊斯兰抵抗组织”发言人 贾法尔·侯赛尼:就行动和打击而言,我们对美国人施加的所有压力都是为了解除(对加沙的)围困。

  无论是哈马斯、胡塞武装、黎巴嫩真主党,还是伊拉克民兵武装,中东每一个与美国或以色列的冲突点都指向加沙。

  而新一轮“反美潮”背后,又都有伊朗的影响力。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伊拉克哈达夫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侯赛因·卡纳尼:美军认为是他们所谓的伊朗在伊拉克影响力的延伸,因此美方认为“人民动员组织”在伊拉克安全部队中的存在对美国主导的国际联盟构成了威胁。

  也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伊朗在海湾直接出手了。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1月11日清晨,阿曼和伊朗间海域。

  在这片进出霍尔木兹海峡的必经之地,伊朗海军宣布根据法院指令扣押一艘美国油轮。

  此举立即引起美国强烈反应。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美国国务院首席副发言人 帕特尔:伊朗政府必须立即释放这艘船及其船员,这次非法扣押商船的行为是伊朗或由伊朗促成的,旨在扰乱国际贸易的最新行为。

  而伊朗海军此举,也让一个被称为“抵抗轴心”的身影更加清晰。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2023年10月16日晚,加沙冲突爆发后不久,伊朗外长希扬接受采访时发出这样的警告。

  希扬所提到的“抵抗轴心”(Axis of Resistance)也叫“抵抗阵线”。

  这个词最早由利比亚日报《Al-Zahf Al-Akhdar》提出,指的是包括伊朗、叙利亚和黎巴嫩真主党以及中东任何反美以的民兵组织。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黎巴嫩真主党领导人 纳斯鲁拉:在抵抗轴心的经验中,没有奴隶,只有高尚的绅士,为国家带来胜利的烈士领袖。

  反讽的是,“抵抗轴心”回应了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将一些国家列为“邪恶轴心”的说法。

  而正是小布什发动的伊拉克战争,让中东原先伊拉克和伊朗的“双支柱”的平衡局面不复存在,逐渐演变成所谓“抵抗轴心”与“美国轴心”两个阵营对抗的局面。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美国国务卿 布林肯:另一条路是继续看到恐怖主义、虚无主义、哈马斯、胡塞武装和真主党的破坏,所有这些都得到伊朗的支持。

  在外界看来,美国企图用冷战期间的某些经验来对抗新对手。

世界周刊丨“大中东”之变

  但实际上,所谓“抵抗轴心”,只不过是一些主权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混合体,是美国从未遇到过的敌人。大变局下,“威慑”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正如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所分析的,中东目前的复杂局势是美国多年来错误政策造成的后果。

  尽管拜登政府对中东“民主化”改造的野心大不如前几任,但美在中东的“战略收缩”并不顺利,此轮巴以冲突的爆发,再次暴露美国中东战略的内在缺陷和难以摆脱的困境。

  事实上,20年来所谓“对中东进行民主改造”只是世人看到的表象,其背后是美国在中东谋求霸权地位、重塑中东地区秩序的野心。

  美国对中东地区反美国家采取军事威慑和遏制,同时积极推销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罔顾中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只要这种赤裸裸的霸权政策不改变,中东就永无宁日。

  (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