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春天的事业”更温暖(人民政协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4-11-14 23:04:21 来源: sp20241114

  智能导盲机器人。   张秀科摄(影像中国)

  北京市西城区婚姻登记服务中心,视障人士在提前熟悉无障碍版结婚誓言。   新华社记者 才 扬摄

  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苏家社区通过加装电梯,优化无障碍环境。   张 鹰摄(人民视觉)

  残疾人事业被喻为“春天的事业”。我国有约8500万残疾人,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具体呈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面对残疾人从生存到发展、从福利到权利、从物质到精神对更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相关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建言献策,为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贡献政协力量。

  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任重道远

  今年7月初,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调研组赴黑龙江省大庆市、齐齐哈尔市、哈尔滨市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走访特殊教育培训学校、残疾人托养中心、“全国残疾人之家”、残疾人康复中心和医院、安置残疾人就业企业、残疾人家庭等调研点,并与基层干部群众广泛开展交流互动。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阮成发建议,加强残联、民政、人社、教育、卫生健康等部门在残疾人社会保障、就业帮扶、教育培训、医疗康复等方面的政策衔接融合,将资源资金用在刀刃上;加强残疾人事业研究人员、残疾人就业辅导员、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等各类涉残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体系持续完善,“跨省通办”“全程网办”“主动服务”等便民举措有效落实。

  截至今年9月底,残疾人两项补贴惠及1189.4万困难残疾人和1611.4万重度残疾人。全国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均逐年提升,5年来,全国累计发放补贴资金达1800.7亿元。

  “建议完善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引导地方依据当地居民上年度人均消费支出以及残疾人生活保障、护理消费实际支出情况等,科学测算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调整周期和增长比例。”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朱新力说,民政、残联等部门应打破数据壁垒,通过各地大数据智慧平台,掌握全面情况,做到应补尽补,为精准帮扶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辅助器具是帮助残疾人提高生存质量、增强社会参与能力的基本手段,是残疾人康复服务的重要内容。目前,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出台残疾人基本型辅具适配补贴制度。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福利会秘书长张晓敏建议,建立科学规范、便民高效的残疾人辅具适配补贴政策运行机制,不断提升残疾人申请、享受补贴的便利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提高辅具适配服务质量;突出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统筹协调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研究力量,建立完善康复辅具和老年用品产品清单,形成高价值、高科技辅具适配标准和服务规范。

  把好事实事办到残疾人心坎上

  目前,我国近80%的持证残疾人生活在农村地区,其中一级二级重度残疾占46.6%。

  “农村残疾人是亟待帮扶和关爱的特殊困难群体。”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联主席程凯表示,当前,农村残疾人工作基础较为薄弱,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整体较低,不同地域农村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发展不均衡。

  程凯建议,加快建立覆盖农村残疾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强化“事前”发现、“事中”帮扶、“事后”兜底机制;更加注重服务救助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农村残疾人在医疗健康、康复服务、托养照护等方面的可及性和有效性;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帮扶农村残疾人增加收入,通过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扩大农村集体经济收益等帮助残疾人共享发展成果。

  曾经,“照看一人、致贫一家、拖累一群”是众多重度残疾人家庭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通过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护理、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职业康复和劳动技能训练等服务,实现了较好的综合效果,但重度残疾人的托养照护问题仍是很多残疾人家庭的急难愁盼。

  “协调引导物业服务企业和乡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利用贴近一线、贴近生活的优势,承接残疾人日间照料、居家照护业务,为相关残疾人群体提供适时、低成本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支持残疾人及其家庭更好融入社会、享有品质生活。”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宁夏回族自治区委会主委王新军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龙墨长期关注残疾儿童的康复服务,发现孤独症儿童康复困难较大。龙墨建议,将符合条件的孤独症康复机构纳入定点服务机构给予管理和支持,研究制定针对孤独症康复机构的执业资质要求和评价监管措施;共同推进孤独症关爱促进工作,进一步健全孤独症筛查、诊断、治疗、康复、教育密切衔接的服务体系,有效提升孤独症儿童全程服务水平。

  推进多种形式扶残助残文明实践

  “正是有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融合教育的发展,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残疾人才能通过教育来改变命运。”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联执行理事会理事杨洋看来,残疾人差异化特点突出、个性化需求多样,提升残疾人教育质量还面临融合教育落实状况不够理想,残疾人职业教育资源不足、水平不高等问题。

  杨洋建议,进一步完善、细化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尽可能多地安置残疾儿童少年进入学校接受全日制教育;完善融合教育支持体系,推进普通学校建立校内融合教育支持系统,加快制定融合教育教学指南,加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提供专项经费、人员保障;加快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鼓励普通职业教育学校接纳更多残疾学生,实现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提质扩容。

  文化助残,有爱无碍。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残疾人文化服务建设还存在文化服务覆盖面不足、供给渠道单一、形式和内容有待创新等问题。

  “应整合各类公共文化资源和场地设施,从场地、设施、信息等各个方面加强无障碍建设,吸纳残疾人参与。”王勇建议,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分工、社会共建、残联协调、残疾人参与的要求,确保财政经费投入,保障各项文化建设任务落到实处;各地各部门开展文化活动时应适当考虑残疾人群体,发放免费票,鼓励残疾人走出家门、拥抱新时代的文艺美景。

  科技助残是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新领域。从智能轮椅到语音控制家电,从服务型机器人到远程医疗服务,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显著改善了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以人工耳蜗的研发和应用为例,目前人工耳蜗已使我国近90%的听障儿童能够听声学语,正常入学。

  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范峰建议,有效发挥助残应用场景牵引科技创新的优势,支持设立康复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推动搭建协同创新基础平台、成果共享平台和成果转化应用基地;加大对助残科技项目投入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应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更多企业和科研机构投入科技助残领域;积极推动将安全性好、效果显著、普惠性强的助残科技产品和服务纳入残疾人基本辅具适配目录。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31日 18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