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0:06:31 来源: sp20241221
《大花样本》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供图
《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花》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供图
【新展大观】
“上海牌照相机可是我们那一代摄影人梦寐以求的相机啊!”“50年代生产的儿童玩具积木竟然制作得如此精巧。”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内人头攒动,众多实物、图像、影像和文献展品,涵盖时代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眼花缭乱,它们都聚焦一个共同的主题——中国设计。当下,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的“新中国设计的诞生”展览正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展览将持续至4月21日。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国经历了社会巨变,中国设计从形式到内容也都迎来了空前发展的繁荣期。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十年间的设计,不但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中国当代设计探索民族化的设计语言、建立中国设计的文化认同奠定了基础。”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邱志杰介绍,“新中国设计的诞生”展览以1945年至1959年间的中国设计与中国现代文明和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为主线,力求通过众多珍贵展品反映新中国设计历史构建的路径,全景式呈现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筚路蓝缕与光辉篇章。
设计有力量,塑造国家形象
早在20世纪40年代,延安美术创作便与时代、与人民紧密相连,涌现出了一批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亦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步入展厅,彦涵于1944年创作的新年画《军民合作 抗战胜利》首先映入人们的眼帘。该作品借鉴中国传统门神年画的创作风格,塑造出两位骁勇善战的八路军战士和民兵战士形象,彰显着鼓舞人心的力量。1945年后,延安美术很快传播至全国,其对新中国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新年画为代表的宣传性平面艺术领域。《把胜利的旗帜插遍全中国》《迅速复工努力生产》等宣传画与《文艺三十年》《西厓装饰画集》等书籍的封面设计并置展示,虽然其风格与主题迥异,却能在不同的作品中感受到同一时代留下的审美烙印。
新中国设计的诞生,在视觉层面首先表现为以国旗、国徽为重心的国家视觉形象的确立。齿轮、麦穗、五角星等一系列符号语汇,使新中国设计的图形语言焕然一新。在数十个不同样式的国旗设计方案旁,由《人民日报》于1949年刊登的《国旗制法说明》,清晰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最终设计方案及图解,并配以文字详细介绍了五星红旗的各项设计细节,引来许多观众拍照留念。“看着这些展品,对咱们国家的国旗有了更深的了解,也由衷感叹老一辈设计工作者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一名观众感叹。
此外,《北京市规划草图——总图》《上海区域规划示意草图》等城市规划设计,《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民族文化宫金属装饰大门》等建筑装饰设计,以及《新中国第二代红旗检阅车手绘稿》《解放牌汽车出厂照片》等工业设计,则从不同角度呈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各个领域的发展新貌,见证国家的崛起,彰显出设计的力量。
设计有温度,浸润人民生活
“这一系列的女士夏装设计,在中国传统纺织工艺的基础上,充分吸纳了各种艺术风格,呈现出中西结合的崭新样式。”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周博正在为现场观众进行导览。在谈到20世纪50年代的服饰设计时,他表示,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棉纺织业为主体的纺织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意义非凡。以上海为中心,诞生了经济、美观、实用的花布设计与丝绸设计,纺织业的发展既保障了人民生活所需,又通过丝绸等高档纺织品的出口创汇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对于民族风格的探索也在服装设计界悄然兴起,彼时的时装呈现出新旧交融的面貌,反映了中国人民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对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与向往。”周博说。
除了精致的旗袍、可爱的童装,斑斓的绸缎、布料等“潮流时尚”,展览还囊括交通工具、家用电器、生活用品、儿童玩具等。展厅一角,《上海市家用化学产品样本》的书籍展示页前有许多女性观众驻足。香水、香粉、唇膏、润肤膏、指甲油、爽身粉……各类化妆品、日用品一应俱全,琳琅满目。虽然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这些产品已是老古董,但其极具民族风格的外形及包装设计,仍然对当下的产品设计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新中国设计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走向了自主、创新的设计之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设计不仅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更为中国设计史增添了独特的篇章。”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郝凝辉表示,回顾新中国设计的历史,不仅仅是在观摩其形态的变迁,更是在审视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作为一名设计工作者,我深知我们肩负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衷心希望此次展览能为当代设计界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以此更加全面地思考中国设计的未来之路。”他说。
(记者 荣池)
(责编:王仁宏、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