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05:23:10 来源: sp20241123
中新社 北京1月13日电 (记者 高凯)从最受关注的待播剧集到收官后热度话题持续,电视剧《繁花》引燃璀璨烟火,成为当前影视领域的一大热点。
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改编,王家卫首次试水小荧屏之作,再加上胡歌、马伊琍、唐嫣、游本昌等众多上海籍演员沪语演出……根据金宇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繁花》可以说自带万众瞩目的基因,而事实上,这部作品的最终呈现,的确也成就了难得一见的繁花似锦与风流未央。
从故事与人物的改编到“服化道”(服装、化妆、道具与布景),从镜头语言到配乐,从不同语言版本到演员的表演,开播以来,关于《繁花》的讨论亦如“繁花”迷人眼。
以大量沪语对白与细碎的市井生活勾勒出几个上海青年成长的群像故事,通过几对饮食男女的经历拼接出20世纪90年代上海变迁的全貌,作为长篇小说的《繁花》,人物繁多、支线纵横,急管繁弦、暗流涌动,改编难度也是公认的。与之相较,作为电视剧的《繁花》在改编上既“全新”又“暗合”,颇有独到之处。
故事上,剧版《繁花》“另起炉灶”,仅留个别原著人名,围绕“阿宝”讲述了一段90年代的上海传奇。与人们以往习惯的电视剧观看体验不同,《繁花》更像王家卫以一个或许并不那么丰满,但主线鲜明的故事架构,撑起的一方属于一个时代的华丽舞台。在其中,上演了包含师徒情深、逆风翻盘、新交旧友、暧昧情愫的种种说不上反套路的“传统”戏码。
《繁花》海报。(片方供图)长篇小说《繁花》被认为“在生计风物中见出世相大关”(茅盾文学奖授奖词),王家卫对其解读为“表面是饮食男女,里面是山河岁月、时代变迁”。
在30集的《繁花》中,或许“阿宝”在“爷叔”指点下的一路“升级打怪”难说厚重,但闪耀着金色光辉的黄浦江始终见证着大时代变革下的每个人,抓住机会,力争上游,各有各的魅力,各有各的情义;熙熙攘攘中,这里有无尽繁华,也有无限未知……
无论原著还是剧版,《繁花》所聚焦的都是90年代的上海,90年代的中国“时代精神”。剧版《繁花》以极致的审美表达完成了对于这一主题的描摹:立体而风味浓郁的人物背景,充满戏剧色彩但又浸透饮食男女生活况味的细节,在情节交代中的大量极具节奏美感的非线性叙事,情绪踩点精准到配合人物每一帧表情的插曲推出,更不必说足以匹敌电影的运镜与构图。《繁花》对人物情感和众多关键场景层次丰满且不乏余味留白的呈现,成功令观众共情于其精神内核。
在极具戏剧性的舞台上充满对市井生活的具象表达,两种特质的交融,令《繁花》得以落地。从黄河路、和平饭店到弄堂、阁楼,从“霸王别姬”“大王蛇”到年糕排骨和泡饭,从《东京爱情故事》主题曲到《再回首》的诸多90年代金曲配乐,被倾注了丰沛细腻情感的这一切皆是当年市井生活的折射,或者也是该剧自播出起便引发一个又一个关注热潮的原因之一。
有人说剧版《繁花》的众多出色角色之中,占据“C位”的是成长中的上海。此言不虚,不论反复出现串联起整个故事的黄河路等地标还是方言的运用,甚至其中对于核心人物的塑造,都令“上海”在整整30集剧情中始终保持“出镜”状态。无怪乎《繁花》播出后,从沪语到排骨年糕、到定制西装,再到外滩27号等地标,剧中几乎所有与现实的“重叠点”无一不红无一不热。“繁花落尽,风流未央”,从这个层面看,《繁花》也引爆了一场全网范围内对沪上文化的关注与奔赴。(完)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