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画两岸融合发展新蓝图

发布时间:2024-12-27 19:28:28 来源: sp20241227

  王英津

  2023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为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意见》在延续此前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基础上,对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进行了系统规划,为台胞台企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闽台融合发展基础坚实

  福建是广大台胞最主要的祖籍地,80%的台胞祖籍地在福建,闽台民众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近年来,福建省在中央促进两岸融合发展政策的指引下,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台政策措施,从社会、经济、管理、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扎实推进闽台融合发展,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福建于2018年6月出台文件,对台胞在闽实习就业创业、台胞子女教育、公共租赁住房、劳动保障待遇、住房公积金、基本养老保险等方面提出细化措施,确保在闽台胞与当地居民享有同等待遇。2019年5月,福建出台《关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实施意见》,着力在“满足台胞子女就学需求、扩大对台招生规模、鼓励台湾人才来闽发展、扩大招聘台湾教师来闽执教、支持台湾医护人员来闽执业”等方面细化措施,为台胞来闽就业积极创造条件。目前,福建省在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已形成比较完整的政策体系。

  福建率先实现与台湾地区主要港口、海上直航全覆盖,常态化开通17条海空航线,每周往返高峰时达430个航班,建立了由“小三通”海上航班、“大三通”客滚航线、空中直航航线组成的两岸最便捷最经济的海空立体通道。同时,福建在引导台胞台企参与闽台融合发展的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方面做出积极努力,优化了营商环境。

  产业合作内容丰富

  在经贸融合方面,闽台之间已形成牢固的经贸联系。福建在自贸区建设、能源绿色转型、新经济形态发展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为深化闽台经贸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统计数据显示,福建已吸引超过1万家台资企业,实际利用台资超320亿美元,闽台贸易额累计超1.4万亿元人民币,每年实际利用台资、新设台资企业数量在大陆各省份中位居前列,18个国家级两岸产业合作园区遍布福建全省,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精密机械等领域的闽台产业链供应链融合进一步深化。《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古雷石化产业基地、宁德动力电池集群等建设集聚两岸资源要素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持福建企业与在闽台企共建企业合作联盟,支持建设多层次两岸金融市场,支持两岸时尚创意产业合作,为闽台产业合作指明了方向。

  福建是全国最大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福建省累计批办台资农业项目2994个,合同利用台资45.4亿美元,农业利用台资数量和规模居大陆各省市首位;拥有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意见》从9个方面提出促进台湾农渔业和中小企业在闽发展措施,包括鼓励台湾农渔民参与福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台湾从业者参与福建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推动两岸未来产业发展合作等。其中,支持台企台农集聚地区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支持符合条件的大陆台企申报中华老字号等举措颇具创新性。

  促进福建全域融合发展

  《意见》提出进一步推动厦门和金门、福州和马祖的融合发展,加快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开放发展,并对区域融合的内容作出具体规划,提出推动闽台基础设施应通尽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3个区域的功能定位更加清晰,有助于实现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的平衡。

  “当地居民待遇”是促进福建全域融合发展的关键词。在支持厦门与金门加快融合发展方面,《意见》明确支持厦门开展综合改革试点,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厦门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大自主权。实施金门居民在厦门同等享受当地居民待遇,率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打造厦金“同城生活圈”。在支持福州与马祖深化融合发展方面,《意见》提出要打造福马“同城生活圈”,支持马祖居民在福州同等享受当地居民待遇,推进福州与马祖通水、通电、通气、通桥。支持福州新区与平潭综合实验区建立对台融合协同机制,实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同时,注重发挥其他地市如泉州、漳州、龙岩、莆田等在示范区建设中的作用,促进福建全域融合发展。《意见》提出发挥泉州、漳州闽南语地区台胞主要祖籍地优势,支持龙岩、三明发挥客家祖籍地优势,支持三明建设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支持莆田以妈祖故里、海峡两岸生技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区等为载体,深化对台交流合作,支持南平深化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对台合作,鼓励宁德拓展新能源、海洋养殖产业对台合作。“多点开花”的局面将为台胞台企提供更多融合发展的契机。

  《意见》的贯彻实施,将为广大台胞在福建学习、工作、生活尽可能提供最大空间、最好条件、最强保障,在最熟悉、最亲切的环境中投资兴业、安居乐业,享受更多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