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09:58:47 来源: sp20241221
近日,在距离地球约400公里的上空,正在中国空间站执行任务的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拍摄了一组三北地区的画面。从太空俯瞰三北,一座绵延万里的“绿色长城”正不断延伸和扩展。
西起新疆、东至黑龙江,这个世界最大的生态工程——“三北”工程,在横跨我国北方4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了“绿色奇迹”。
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并主持召开了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座谈会上,总书记明方向、谋思路、作部署,发出了“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时代号召。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实施“三北”工程是国家重大战略。它为占中国陆域国土面积近一半的三北地区,种下新的希望。
“三北”工程如何化“万里风沙”为“绿色长城”?《时政微观察》为你解读。
系统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为了开好这次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巴彦淖尔之行中,一路看了湖、田、林、沙、水。
考察第一站,总书记来到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的乌梁素海。这里曾经芦苇泛滥、黄藻密布,“病”得不轻。如今,湖心断面水质保持在Ⅳ类。未到岸边,已闻鸟语。
△2023年6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乌梁素海考察。
展板前,当地负责同志向习近平总书记报告了治理思路之变:最初“就水治水”,迟迟不见效。遵循总书记的系统治理观念,把山、水、林、田、湖、草、沙放在一起统筹考虑,格局和效果明显改观。
总书记肯定道:“乌梁素海治理和保护的方向是明确的,要用心治理、精心呵护,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守护好这颗‘塞外明珠’,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山青、水秀、空气新的美丽家园。”
“要坚持系统观念,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座谈会上,总书记叮嘱,要统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着力培育健康稳定、功能完备的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荒漠化综合防治。
2021年全国两会,总书记在谈到要保护好内蒙古生态环境,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时,语重心长:“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
△初夏,新疆阿克苏柯柯牙镇,一排排杨树郁郁葱葱。曾经,这里一年有100天刮沙尘暴,一夜可摧毁万亩农田。
翻看“三北”工程发展史,我们就能理解荒漠化综合防治对全国生态安全的意义。
20世纪70年代,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5.05%,每年风沙天数超80天,甚至在70年代末形成了一条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
“三北”工程自1978年实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4.8亿亩,累计治理沙化土地5亿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增长到13.84%,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三北地区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拧成“一股绳”,统筹推进协同治理、联防联治。今年以来,“三北”工程攻坚战加快推进,目前取得阶段性进展。
突出重点——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
“三北地区生态非常脆弱,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持续抓好这项工作,对得起我们的祖先和后代。”在巴彦淖尔新华林场,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正在治理的沙地,久久端详着那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栽种的树。
“这件事不能歇脚,不能松懈。”总书记将防沙治沙比作“滚石上山”,“稍不留意大石头就滚了下来”。
△内蒙古巴彦淖尔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三北”工程是国家生态修复的主阵地。2021年至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设期,是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是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
“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黄河“几字弯”地跨华北、西北,涉及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山西等五省区,是影响京津和东部地区沙尘暴的重要沙源区和路径区,也是黄河中下游泥沙的主要来源地。2023年以来,五省区以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治理为重点,聚焦沙患、水患、盐渍化、草原超载过牧等生态问题,多方式、多途径增绿、扩绿,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实现良好开局。
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范围涉及辽宁、河北、内蒙古、吉林和黑龙江等五省区,是距离京津冀地区最近的沙源地。一年来,五省区统筹推进沙漠边缘和腹地、上风口和下风口、沙源区和路径区协同治理,歼灭战不断取得新进展。
△2023年9月23日,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在甘肃武威市民勤县正式启动。
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片区涉及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四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我国北方风沙活动最为频繁、灾害最为严重的沙尘源区。去年,阻击战在甘肃武威市民勤县启动。四省区在重点区域布局重点项目,抓好沙漠边缘防风固沙林草带的建设,加强退化林和退化草原修复等,确保沙源不扩散。
从地图上看,打好这三大战役,拔掉这几个深黄的点,就能串联起一段段青绿的线,“三北”工程也将因此贯通成更加完整而厚重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
因地制宜—— 治沙与用沙相结合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攻坚“三北”》节目中“大漠平沙”的画面,引发网友热议。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的茫茫沙海中,近200台推土机来回穿行,推平高低起伏、连绵不断的沙丘,以便后续在此安装光伏板。这正是当下最新的光伏治沙模式中的一个环节。
沙漠、沙地地广人稀,蕴藏着巨大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光伏治沙是通过太阳能光伏板发电,板下种植治沙植物,利用光伏板遮蔽阳光,减少地表水蒸发,帮助地表植被恢复,达到既能发电“生金”又能实现荒漠化和土地沙化均缩减的双重功效。
这是“三北”工程探索科学治沙的生动缩影。
三北地区的治沙手册,写满了人民群众的心血和智慧:修梯田、修坝地、修水库,引水拉沙,锁边固沙,螺旋钻种植法,节水容器种植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深刻指出:“要因地制宜、科学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四十多年来我们创新探索了宁夏中卫沙坡头模式、内蒙古磴口模式,还有库布其模式、新疆的柯柯牙模式等一大批行之有效的治沙模式。”
上世纪70年代末,风沙危害严重,为了绿起来,有什么树就种什么树,往往十树七枯。现在,宜乔则乔,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沙则沙,精准防沙治沙。
△2023年6月7日,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毛乌素沙地西南缘的宁夏灵武市白芨滩,改变了过去一季造林、成活靠天的被动治沙模式,探索采用草方格固沙、三季造林、主抓雨季造林的模式,全靠雨养,当年成活率能达到75%以上。
甘肃民勤县的西大河小井子区域,草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稻草集束直立式沙障、尼龙网沙障等,间隔多行交错排列。研究员们逐一测量沙障宽度、高度后,按当地水资源等条件,栽下梭梭、毛条、沙拐枣等树种……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一抹抹醒目的绿,或连点成线,或连片成林,正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诗篇。
监制丨耿志民
制片人丨兴来 宁黎黎
执笔丨张亚楠
视觉丨江雨航
审校丨杨彩云
【编辑:何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