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21:08:06 来源: sp20241227
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上影节”)仍在继续(6月14日至6月23日)。据了解,科技对电影行业的影响,已成为本届电影节的重要话题之一。
今年2月份,OpenAI的文生视频产品Sora的横空出世,曾让影视制作行业感到“颤栗”。但四个多月过去,OpenAI除了联合艺术家放出过一些几分钟的商业短片外,未有成熟的电影级作品出现,而Sora究竟在今年何时上线,仍未可知。
对此,今年上影节诸多电影从业者针对AI是否会对电影行业带来颠覆,展开激烈讨论。
《证券日报》记者从现场了解到,目前业内对于“AI+电影”的观点整体比较统一,即以Sora为代表的AI不可能颠覆电影行业,更多作为辅助工具,比如降低影视制作的成本、为创作者提供灵感等。除此之外,AI还会带来重要的优势,对影视资源(演员、道具等)数字化后,产生宝贵的“数字资产”,进一步IP化,蕴藏一定的商业潜力。
AI无法决策和迸发创意
上影节期间,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表示,对AI过多的恐慌和期待都是不现实的。
他认为,一方面,AI永远不会自主决定去做一个产品,这个决定权在人类手里。离开了人类的使用,AI不能自动生产产品去满足人类复杂多变的需求。而另一方面,现阶段的AI还远远达不到产出电影级内容的水平。
“电影行业,目前动画题材是离AI最近的。它确实能在动画电影的形象设计、动态分镜等方面提供一些帮助,但还极不成熟,远远不能达到银幕放映的效果。”王长田说。
导演张末也分享了自己使用AI时遇到的问题,她表示,AI可以解决技术上的难题,但在内容上却做不好,“如果做英文字幕,过去我们一个片子需要雇一个人参与,大概十天以后才出一稿,之后还得润色加工。但是AI二十多分钟就能做完。如果写剧本,创作故事大纲,AI就只能拼凑网上现有的内容,它的确可以整合全世界的故事,但根本不能用。需要我们反复调试,最后发现还不如自己写。”
阿里影业总裁李捷表示:“电影是一个以创意和创作者为核心的艺术,并不是以技术和科技驱动的,这是它的本质,所有的技术是为我们所用的。AI可以降低成本,但是影视制作以创作者为核心是不会改变的。”
“数字资产”暗藏IP商机
尽管AI有许多缺点,但影视上市公司对AI的布局已然深入,从缩减成本的角度看,AI的优势是巨大的。
比如,在上影节期间,博纳影业创始人于冬公布了自己的数字人形象“于小冬”,同时宣布博纳成立的AIGC工作室,将和抖音短剧共同制作短剧,并公开了第一部科幻短剧《三星堆:未来启示录》,该作品完全由AI生成。
“于小冬”是博纳影业打造电影“数字资产”的一个缩影。于冬谈到,博纳影业刚完成的电影《传说》中,AI技术不仅实现了过去难以完成的特效制作,更通过数字人技术,让演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拍摄任务,大幅度降低了制作成本。“过去一个演员可能需要连续拍摄九天,现在通过AI辅助,他们只需要两天就能完成大部分拍摄,可以大幅度降低片酬。”
从收入角度看,这种被演员认可并授权的“数字人”,属于演员和博纳影业之间的共有“资产”,未来在其他领域的使用,会由演员和博纳影业共同分成,“数字资产”已然成为了一个新IP。
王长田表示,AI可以将电影行业的生产效率提升30%,把生产成本降低25%。这将有力缓解电影制作发行领域的全行业亏损问题,让行业进入良性循环。
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王健儿表示,在公司的AI项目中,一些学生和艺术家使用AI时发现,虽然AI不可控,随机性很大,但偶尔会创造出超越艺术家想象的内容,反而为他们提供了灵感。所以他认为,AI不仅仅是工具,还可以成为“创作的伙伴”。
王健儿表示,上海电影已布局“iNew”新战略和“iPAi星球”,以及中国动画学派大模型等多项计划。其中,争取三年内利用AI技术,加大对IP的开发力度,让AI的相关延伸产品零售总额突破100亿元,以及每年有两部以上的经典IP被唤醒。
(责编:罗知之、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