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8 14:54:50 来源: sp20241118
中新网 珠峰站8月14日电 (记者 孙自法)在西藏自治区定日县的珠穆朗玛峰国家公园内,沿着珠峰路向珠峰挺进途中,距离珠峰登山大本营约50公里的路边,有一处主体建筑为红黄色的两层楼房,房前一长片区域内布设着各类不同形状观测仪器,颇为醒目。
这里就是依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所)建设和运行管理的西藏珠穆朗玛特殊大气过程与环境变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珠峰站),它既是聚焦珠峰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的野外台站,也是科学家们到珠峰地区开展科考科研活动的大本营。天气晴朗的日子里,珠峰站楼上楼前区域,可清晰远眺世界之巅的珠峰峰顶。
珠峰站观测主管席振华已经在站上工作11年,他介绍说,珠峰站建于2005年,珠峰站从一顶帐篷起家,逐渐建设成为设施完备、仪器齐全的综合观测研究站,并于2021年获批成为69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之一。
珠峰站站部海拔4276米,位于定日县扎西宗乡,距定日县城约80公里,距拉萨约650公里,建有观测场和办公生活两个区域。为向科考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大本营保障服务,珠峰站还建有蔬菜瓜果大棚和半个标准篮球场。
中国科学院珠峰站内的观测仪器,高低两个圆弧山顶中间的云中雪峰就是世界之巅的珠峰。 中新网 记者 孙自法 摄珠峰站同时拥有能完整代表珠峰地区生态和景观地理特征的多处野外观测样地,主要包括1处占地约20亩的高寒灌丛(海拔4650米)、3处占地100平方米的高寒草甸样地(海拔4475米)以及高寒砾石(海拔5200米)、冰川末端(海拔5820米)、冰川垭口(海拔6500米)等观测点。
珠峰站的科学目标,是通过对大气、冰川、生态和地球物理观测研究,正确认识喜马拉雅山区大气过程、地表过程以及地下过程及其与中国、东亚乃至全球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关系,并使之成为科学观测、试验和科普基地。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韩存博研究员每年都要不定期来珠峰站布设或维护观测仪器设备、开展相关科研工作。他指出,珠峰地区是青藏高原乃至全球地形和下垫面条件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研究该地区的地气相互作用过程,探讨其能量和水分循环规律,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珠峰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也对提高区域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珠峰地区缺乏相关的观测资料,而珠峰站的建立填补了空白,获取了宝贵的气象、环境、生态、水文等多学科领域的综合观测资料。这些数据为深入认识青藏高原复杂山地的地气相互作用过程、改进数值模式和遥感反演算法等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
据了解,珠峰站观测内容覆盖大气物理(常规气象观测,大气边界层观测,大气湍流和辐射观测)、大气环境(大气气溶胶观测,大气花粉监测,大气降水同位素观测,太阳光度计)、水文(河流水文断面观测,河流水样采集)、地球物理(地震观测,GPS定位监测)、生态(植物物候监测,二氧化碳/甲烷监测)等方面。
中国科学院珠峰站,科研观测仪器探头仿佛在“探”月。 中新网 记者 孙自法 摄在国际合作方面,珠峰站建站以来,已有来自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瑞典、瑞士等国家超过100人次国际同行到访,开展相关科研交流活动。
席振华表示,除了野外台站本身的日常综合观测研究和作为珠峰地区科考科研人员的大本营外,积极开展科普活动也是珠峰站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珠峰站是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科普中国”青藏高原地球科学科普教育基地、西藏自治区科协科普教育基地、科学探险科普基地等。就在几天前,2024年西藏青少年暑期科普研学营和2024野外台站观测与数据管理技能培训班活动,一起来到珠峰站参访交流。
据记者在珠峰站工作生活10多天的观察,如同俗话所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里也是“铁打的珠峰站流水的科研人员”。正是这你来我往、不断更新的跨学科交流互动,让珠峰地区科考科研活动日益活跃,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出,国内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完)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