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发布时间:2024-12-15 02:03:27 来源: sp20241215

  10月22日,动车从中老铁路橄榄坝站驶出(无人机照片)。   李云生摄(新华社发)

  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   张晓亮摄(人民视觉)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文化艺术,这一门世界相通的语言,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之间架起情感桥梁、拉紧人文纽带。

  在共建“一带一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丰富实践中,有许许多多参与者、贡献者。他们从事各行各业,其中有考古工作者,有非遗传承人,有舞蹈艺术家,有影视译制配音工作者,尽管行业不同、地域不同,但大家都积极投身共建“一带一路”,共同绘出人类文明的今天和未来。

  ——编  者  

  

  中埃开展联合考古

  高  伟

  经过中埃考古学家5年的携手合作,埃及卢克索孟图神庙逐渐褪去神秘面纱,即将向公众呈现清晰图景。

  2018年10月,《中埃卢克索孟图神庙联合考古项目协议》签署。中埃联合考古队随后组建,我们飞越万里来到埃及。当年11月29日正式开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考古队首次在埃及进行考古发掘。

  孟图神庙始建于公元前14世纪。公元1世纪前后,这里开始衰落,直至19世纪化为废墟。上世纪40年代,这里曾有过小规模发掘,但它所包含的丰富历史信息远未被揭示。我们希望在全面获取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神庙区的3D模型,并结合铭文研究、地理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对神庙区的平面布局、营建顺序与功能分区等问题进行探索。

  这个目标目前基本达到。中方考古队员们运用3D扫描仪、图片扫描仪、全站仪等,为孟图神庙制作了3D模型,得到不同方位的正投影图、平面图,并可根据考古工作进展定期更新,为研究、修复和保护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区分不同的石头材质是埃及考古的第一课。这里到处是来自不同建筑的石块。中方考古队采用统一的石块铭文记录表进行编号、登记和拍照,为项目资料库保存影像资料与信息。埃及修复师对各类石头材质非常熟悉,三两下就配好了相应的黏合剂。经他们之手,因日晒而崩裂的残块得以合而为一,铭文与浮雕再次呈现在眼前。

  中埃联合考古队的合作收获满满。比如,我们在整个建筑群里最古老的一片区域清理出一处由大小相同的泥砖铺设的地面,细细一看,每块泥砖上都有一个椭圆形印章印记,经过仔细辨认,居然是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名字,由此进一步确定孟图神庙的建造年代不早于距今3400年。这为研究这一区域的早期建筑确立了时间标尺。这些差点错过的印记,仿佛古人故意留下的暗语,为后来者破解谜团提供线索。

  2023年4月,中方团队再次前往埃及,主要任务是研究前几个季度出土的陶器,分类绘图。4月,卡尔纳克温度高达40摄氏度。经过连续一周高温的炙烤,见到乌云时竟有久违的亲切感。噼里啪啦的雨点引得埃及同事们纷纷放下手头的工作出来观看,这也算是繁忙工作中难得的闲暇时刻。

  中外合作考古是“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11月,我们会再赴埃及。完成这一个五年的合作后,我们都希望在下一个周期继续合作。近10年来,中国考古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已在20多个国家开展考古工作。以世界文明的视角认知中华文明的特质和地位,以中华文明的视角观察世界文明之发展,是中国考古人的使命。

  (作者为中埃联合考古项目中方成员,本报记者杨雪梅采访整理)

  

  以竹为媒建立友谊

  陈云华

  “谢谢您,陈老师!”一束竹编仿真玫瑰,是今年教师节我收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