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保护“活着”的遗产——中国国家灌排委员会主席谈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发布时间:2024-11-24 16:33:09 来源: sp20241124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 题:科学保护“活着”的遗产——中国国家灌排委员会主席谈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4届执行理事会上传来最新消息,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等我国4处灌溉工程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4处灌溉工程有哪些突出特点?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体情况如何?记者5日就此专访了中国国家灌排委员会主席、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陈明忠。

  我国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34处 吐鲁番坎儿井等正在申报中

  记者: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体情况如何?还有哪些灌溉工程将要申遗?

  陈明忠: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江苏洪泽古灌区、山西霍泉灌溉工程、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达到34处。它们主要分布在四川、福建、浙江、湖南、安徽、江西、陕西、宁夏、广西、湖北、内蒙古、广东、西藏、江苏、山西等15个省份,工程类型比较丰富。

  自然条件的差异,诞生出许多不同类型的灌溉工程,如新疆吐鲁番坎儿井这种地下暗渠的类型,目前还未评选纳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但正在积极申报中。随着越来越多灌溉工程的申报,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类型将会更加丰富。

  类型多样 “活着”的遗产

  记者:新入选的4处工程遗产有哪些突出特点?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有什么特点?

  陈明忠:新入选的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地处江淮分水过渡带,是我国丘岗型地区“串荡连塘”蓄水灌溉系统的典范;洪泽古灌区地处淮河下游地势低洼地带,是将防洪和灌溉功能有效结合的代表性工程;霍泉灌溉工程属引泉灌溉,在长期开发利用和管理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分水管理制度和分水设施;白霓古堰是典型的深丘区拦河筑堰工程,其古代堰体上设有底孔的形式在我国系首次发现。

  此前入选的30处灌溉工程遗产同样各有特点,例如西藏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目前海拔最高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又如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其历史悠久、设计科学、布局合理、经济效益突出、自流灌溉面积广等特点享誉中外。

  我国地域及气候条件的独特性,造就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类型的丰富性和每个灌溉工程的独特性,它们都是为了适应各地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当地民众需求而诞生的。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从未间断,使得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历史悠久。同时,很多灌溉工程都沿用至今,并仍然发挥着较大作用,有的甚至超过了其在历史中发挥的作用。

  加强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

  记者: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它们对当前水利高质量发展有何意义?

  陈明忠:随着各国对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国际灌排委员会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重视和要求随之提高,一是希望通过评选,了解这些灌溉工程可持续运行的原因,并起到科普教育的作用;二是允许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进行更新改造以提高输水配水效率,但要求每5年上报一次遗产状况,说明遗产当下及未来面临的风险,以及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历千百年至今,经历了不同的气候变化,展现了极高的工程韧性,蕴含了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值得深入挖掘其多种价值,科学保护这些“活着”的遗产。

  申遗成功后,仍需加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研究,多学科参与,解读工程历史演变背后的科学元素,总结可持续的灌溉管理制度,加强保护、传承与发展,助力当前水利高质量发展。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