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3:28:58 来源: sp20241122
发展特色产业,是提升中国乡村发展水平、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农村就业、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在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下,乡村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已成为中国农民就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
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各地开发了一批乡土特色产品。乡村特色产业根植于乡村自然资源环境和人文资源禀赋,各地以此为依托,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开发,打造了既有地域特色、又符合现代消费理念的个性化、多样化的特色产品,充分激发了这些资源的潜在价值。
加大规划引导、政策支持,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基地建立起来。各地强化要素保障,支持规模经营主体发展,推动标准化生产,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形成了不少绿色化标准化产业基地。据统计,2018年至2023年,中央财政安排12.74亿元,支持部分地方建设绿色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加工仓储物流等关键环节、加强质量控制和品牌培育,推进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产业发展。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批乡土特色品牌涌现。在推动特色产业强化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各地积极开展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建设,培育“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打造一批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独特民俗文化的特色品牌,增强当地产业发展的动力。
推动资源要素集聚,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影响力不断加大。通过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和各类产业园区平台,各地推动产业集中连片,实现特色产业集群集聚。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00个,产业集群280个。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已初见成效,但还存在发展方式相对粗放、产业链供应链建设滞后、联动带农效果有待提升等问题,也面临着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多、各种风险不断加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挑战,加快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从产品本身看,优质产品少、品牌影响力弱是当前一些乡村特色产品面临的突出问题。应顺应消费需求变化趋势,加快品种培优和品质提升,增强优质农产品供给,减少同质化竞争。同时,强化质量管理水平,推动全程标准化,健全质量可追溯制度,强化品牌支撑,持续提升品牌竞争力。
从产业体系看,部分特色产业仍然存在产业链不完整、供应链联结不紧密的问题。应加强全产业链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一方面,大力发展特色产品的产后加工、仓储物流、冷链配送,补上产业链的短板弱项;另一方面,引导不同环节的各类主体强化分工合作,发展产业化联合体,构建从田头到餐桌的高效协同体制机制,大力提升供应链的效率和稳定性。
县域是乡村振兴的基本单元。县城承担着县域特色产业总部的功能,应增强对镇、村生产基地的科技指导、人才培训等服务,形成三者之间的分工合作、有效衔接,增强县域产业的协同发展能力。充分利用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农业科技园等各类园区平台,集成政策、要素和服务,以平台引领乡村特色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
促进农民增收是“三农”的中心任务,也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目标所在。应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水平,通过服务赋能、组织赋能,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鼓励涉农企业与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让农户成为现代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主体,参与产业发展,共享增值收益,更好发挥乡村特色产业带就业促增收作用。
(作者为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编:梁秋坪、薄晨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