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5 03:41:17 来源: sp20241115
中欧人才论坛现场。 主办方供图
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对推动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日,以“共享、共生、共赢——厚植中欧传统情谊,扩大人才合作交流”为主题的2024中欧人才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中外政要、国际组织代表与知名专家学者等240余人参加,围绕科技人才、文化、经贸、体育等主题,共同探讨加强中欧人才领域交流与合作。
为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添砖加瓦
此次论坛围绕加强国际人才培养、深化国际人才交流、打造优良人才生态等主题开展对话,探讨全球化与信息化背景下中欧人才交流合作。
外交部副部长邓励表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挑战,国际社会亟须加强人才交流合作,优化科技人才的全球配置,携手打造良性人才合作竞争关系。他说,中欧作为世界上两大重要经济体和科技高地,具有高度互补性和广阔合作空间。近年来中欧不断加快人才领域交流步伐,已形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合作格局。“我们期待并相信中欧人才论坛,能够为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添砖加瓦。”
法国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在视频致辞时说,国与国之间的人文交流尤为重要。文化互动要讲究方式方法,应搭建人才交流网络,促进人才在交流合作中开阔眼界。
瑞士驻华大使白瑞谊认为,当前,信息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正在塑造中国和欧洲民众的工作和生活。瑞士位于欧洲中部,熟悉多种欧洲常用的语言,是中国游客、人才进入欧洲的重要渠道。他认为,欧中之间需要相互学习,而中欧人才论坛正是提供了交流经验的机会,双方可以分享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欧洲青年能到中国体验以数字化为特点的劳动力市场,这有利于双方未来人才交流合作。
西班牙中国友好协会主席安东尼奥·米盖尔·卡尔莫纳长期致力于推动中国和欧洲友好交流合作。卡尔莫纳指出:“过去我们分享服务和商品,现在我们要‘分享’人才。我们要向中国张开双臂,这就是通往未来的道路。”他认为,欧中双方需要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领域开展深度交流,合作应对疾病和贫困等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持续提升普通劳动者技能,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
大多数受访员工认为,人工智能会对他们的工作产生积极影响;3/4的受访员工认为,坐班和远程办公相结合是最好的方式……在论坛成果发布环节,瑞士德科集团发布《2024未来全球劳动力报告》,报告对数十个国家劳动者进行采访,深入分析全球企业和劳动者关注热点。
“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正在成为不可阻挡的大趋势。在许多地方,很多工作会被取代,也会有新的工作诞生。”德科集团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兼区域事务总裁李彦指出,从国别看,中国劳动者对最新人工智能技术的感知度更高,也更愿意积极学习有关新技术、新知识。“当前,需要提升普通劳动者技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李彦认为,此次中欧人才论坛提供了一个沟通桥梁,有利于促进中欧相互理解和人才自由流动,创造一个双赢局面。
北京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首次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合作研究,会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国际人力共同发布《全球城市人才黏性指数报告2024》。报告显示,北京、上海是全球城市人才黏性指数排名最靠前的两座中国城市,欧洲城市人才黏性表现总体良好,这些城市通过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提升城市人才黏性,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人才有利于促进科研进步,对促进世界各经济体发展也非常重要。人才事关诸多领域进步,欧洲、中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在这方面携手而行至关重要。”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学术事务副总裁尼克·坎贝尔认为,中国在科研方面非常出色。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发表了大量的科研论文和研究成果,是世界上科研产出最多的国家,在世界范围作出了巨大贡献。坎贝尔表示,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将增加派驻中国的工作人员,并与中国机构合作,共同促进全球科研期刊发展。
北京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天扬认为,要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让北京这个国际化大都市能够吸引、集聚更多国际化人才。
《外交世界》杂志首席执行官芭芭拉·迪特里希认为,要重视年轻人培养,打造更加开放式的工作环境,让年轻学者能够获得多元化的视角,更愿意去接纳别人、与他人合作。
为人类发展进步贡献金点子、好方子
论坛期间,多个人才交流合作项目落地:签署支持国际科技组织落地北京合作备忘录,助力北京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大学与瑞士德科集团实践基地揭牌成立,为北大学生提供专业实习指导和职业生涯辅导;建立中欧人才创新创业中心,发挥金融、科技等资源优势,为双方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搭建广阔舞台。
中欧人才论坛已举办多届。回顾过去,《关于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合作协议》《关于共建中瑞(北京)人才与科技创新合作中心协议书》《关于校企联合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合作协议》等十余份协议备忘录签署,推动中欧人才合作取得了累累硕果。
“中欧合作的本质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说,中欧经贸关系紧密,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交融,应加强经贸合作,为可持续发展凝聚力量。
杜占元认为,中欧应从尊重各国人民福祉出发,深化科技领域国际合作,密切科技人员和企业家的交流互访和成果共享,“要共同把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机遇,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为人类发展进步贡献金点子、好方子。”
瑞士德科集团董事会主席邓敬熙认为,长期以来,欧中交往一直注重互相尊重,并在贸易、科技、教育和文化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培养适应性强、创新水平高、有韧性的人才,对于推动欧中关系持续蓬勃发展至关重要。
北京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游钧表示,北京正着力打造首善标准、国际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集聚天下英才,以人才为纽带加强中外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合作,共同促进全球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
(责编:李依环、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