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4 02:47:26 来源: sp20241214
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女十忙》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博物馆藏
江苏无锡惠山泥塑《新春乐》 龚 琦 中国美术馆藏
花灯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博物馆藏
河北三河剪纸《小鸟莲花》 赵景安 中国美术馆藏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中,中国古人以谷子一熟为一“年”,谷物的播种与收获周期也成为人们生活的节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到了岁末,又逢冬去春来,在欢庆丰收年成的同时,也迎来新一轮播种和收获。人们为此敬天祭祖、祈福纳祥、宴饮游娱、辞旧迎新,形成一系列隆重喜庆的民俗活动。
中华民族的春节不只是节日的狂欢,还包含祭祖、守岁、祈福、团聚等仪式活动及其内涵,从而不断建构每一个个体与逝去的祖先、过去的历史、广阔的自然、无尽流动的时间以及亲人、友朋的联系,不断憧憬和充盈现实生活的愿景和希望,不断表达和实现关于善与美的追求。这一切既是精神的、实践的,也往往是有形可感的,通过艺术的形式加以表达,在审美中得到进一步凝聚和升华。
正如春节的传统里,从小年起,人们就开始“忙年”的种种准备,洒扫除尘,采办年货,发面蒸馍,张贴年画、春联、“福”字、窗花等。天津俗话说,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人要顶毡帽。春节是喜庆,是更新,是对美的追求。到农历新年来临,人们摆“清供”,逛庙会,行花街,耍社火,舞狮舞龙,观灯彩,在生动鲜明的形态、沉浸式的体验中,表达情感,寄托愿望,感受喜庆欢愉,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这个意义上看,春节既是民俗的,也是艺术的、审美的,并且春节之艺术,是民间、大众、民族集体关于美的创造与体验,它是所有人亲身参与的过程。
如果对丰富多彩的春节民艺加以划分,大致包括祈福纳祥的艺术、家居装饰的艺术、宴饮交流的艺术和游艺欢娱的艺术,涉及春节文化仪式与意义的艺术化呈现、装饰审美以及游艺体验,也往往相互交织,在表达春节辞旧迎新、趋吉迎祥的意义的同时,装饰空间、装点氛围。
首先,传统春节里,家家户户张贴门神、年画、“福”字、窗花、门笺、对联等,正是“千门万户瞳瞳日”,喜庆热烈。陕北信天游唱,春节走门串户,“一看窗子二看帘子”。门上的春联、窗上的窗花透着一户人家的精气神。还有门神、年画、“福”字、门笺等,色彩基调大都红红火火,配色往往华丽强烈,形象图案都是老百姓最熟悉的,鲜明甚至夸张,往往有看头、有讲头,文字有力,画中有戏,让人百看不腻。吉瑞的文字、酣畅的书法、威严的神像以及关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合家欢乐、福寿康宁等理想生活的图景,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和寄托,也成为善与美的社会教化和精神激励。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民间画作、剪纸不仅在创作中讲究“知人、知物、知时”,表达群众的爱好和追求,还满足了传统家居环境装饰的需要。譬如门神有房宅大门的门神、屋门的门神以及街道街门的门神;年画有门户上的门画、灶台墙壁的灶画、居室墙上的四条屏以及炕围、桌围、窗顶的炕画、桌画、窗画、喜幅等;“福”字也有大门上的“福”字以及水缸、柜子和牛棚马厩门上的“福”字;玲珑剔透的剪纸不仅有窗花,还有顶棚花、灯笼花、供品花等……装饰无所不及,把日子装扮得花团锦簇。
除了这些用以张贴的艺术与装饰,传统春节里的家居装饰艺术还有“岁朝清供”,就是在室内案头放置供观赏的物品摆设,包括时令水果、花卉盆景、古玩奇石等。所谓“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是年”,或如文学家汪曾祺所述,即使牡丹梅花不易得,养一盆青蒜代替水仙,也要有一点颜色。不论富丽典雅或质朴清新,春节的装饰都是喜庆的、悦目的、充满希望的。
在饮食上,祭祖、贺岁、年夜饭、吃年例等,比平日丰盛的美食,既是对饮食本身的丰富体验,也包含富足美好的寓意,而且往往由食物的形、味之美上升到精神情感之美。比如腊八,集五谷杂粮煮粥食粥并向邻居亲友送粥赠粥于一体,这种惜物爱物并馈赠分享的习俗,超越了一粥一饭的饮食滋味,进入一种文化心灵上的仪式体验。又如山东胶东地区,传统春节自小年起,家家户户开始蒸大枣饽饽、烙喜饼、做寿桃,制作种种寓意吉祥、造型生动的面花,既是节日饮食的一部分,也用作赠礼和供奉,从饮食之美到情感交流,成为一种精神的共鸣。艺术家张仃曾回忆:“记得儿时在家乡过旧历年……当时我最满意的差使,是母亲给调一个胭脂棉花碟,用根筷子,沾着胭脂,向新出笼的馒头上,一个个打红点”,一个个圆圆的红点,点染出新年的气氛,如果无它,“就似乎秃秃荒荒,缺少些什么,不像过年的样子”。这“一点之美”便是生活的一种美的境界。
春节期间,还有丰富多彩的游艺欢庆活动。俗话说“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弄社火”,高台高跷、舞狮舞龙、鼓乐秧歌等民间艺术在社火、花会中汇集,城乡群众自发的表演惟妙惟肖,观看互动的人潮如山似海,欢快的鼓乐激越昂扬,演艺的妆容或面具往往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共同组成热闹的节日庆典。此外,从除夕到正月十五,在广大城镇和乡村,商铺与人家往往挂起红红的大灯笼。“灯笼高,灯笼低,灯笼底下秧歌起”,在陕北的乡村,正月十五夜转黄河九曲灯阵;在云贵高原,少数民族的篝火歌舞红红火火……灯火与歌舞交织,表达着中华民族真挚素朴的情感。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农耕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信息文明,春节仪式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但依旧隆重盛大,春节的艺术与审美在传承中创新,也依然热烈深沉。如今,千里万里回家过年,春节春运成为一种文化物候;新春的文创和服饰等“国潮”涌动,中国红、吉祥纹、生肖像成为潮流的要素;传统的年节礼俗、歌舞游艺也在破圈突围,成为“国风”特色,在新的代际人群中产生新的共鸣。
山川远阔,人间星河。春节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沉潜的文化矿脉,积淀传承着生命生活的力量和追求。民间艺术里的春节穿越历史,超越物质,在对美好、善良、幸福的追求中,展现着生活的理想与意义。
(作者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