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0 03:34:08 来源: sp20241230
我的外公是从事建筑行业的,在外公的影响下,我从小就在心中埋下了建筑的种子,大学时选择土木工程专业就读,一直读到了博士。2016年,从重庆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中建隧道建设有限公司工作,在一个又一个建筑工地上,开启人生新的一页。
2017年,我第一次真正进入建筑现场,是重庆市快速路二横线西段项目,负责礼嘉嘉陵江大桥的建设工作。该桥从结构设计、施工工艺到施工环境都很复杂。
作为一名90后,我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面对质疑,我带着年轻的技术团队,在3个月的时间里召开了80多次会议,开展了数十项测量和勘察,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方案从无到有,图纸从薄到厚、又从厚到薄,最终采用“预应力混凝土上承式梁拱结合刚构+变截面连续梁组合桥梁”为实施方案,这种组合方式在国内桥梁建设中首次采用。礼嘉嘉陵江大桥建设期间,获得多个奖项,形成技术成果40余项。看着这座“25万吨重的孩子”一点点长成,我感到十分自豪。
大桥通车运营后,我调至中建隧道一品河、黄溪河“清水绿岸”治理提升项目。项目大部分点位都在老城区,街道狭窄、周边小区众多,大量年代久远未探明管线,错综复杂。管道修复、水质治理,该从何入手?什么样的施工模式才能够尽量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什么样的修复手法才能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创造效益?横亘在面前的难题不少,我和团队成员一一攻克难关。
翻井盖、看管道、辨管道、做标记……我带着项目人员踏上了踏勘之路。我们上午踏勘,晚上看图,1个月内便完成了项目120多公里的踏勘,并根据实际情况完成了对图纸的标记,为日后的施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些年,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建设者,我参与建设过桥梁、市政、隧道、水环境治理等多种工程。未来,我将继续扎根基层、用实绩说话,为成为一名技术型人才不断努力。
(作者为中建隧道一品河、黄溪河“清水绿岸”治理提升项目项目经理,本报记者王欣悦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31日 05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