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研究要有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视野

发布时间:2024-12-01 07:25:22 来源: sp20241201

原标题:做研究要有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视野

“今天我不讲话,把宝贵的时间留给青年学者。”“机会难得,大家直接问问题。”10月31日,由中国科协发起的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国家卓越工程师”进校园活动在北京科技大学举行,出席活动的相关领导纷纷鼓励科研骨干和学生代表踊跃发言,“催促”他们向“国家卓越工程师”获得者、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苏权科提问交流。

科学家走进校园做主题报告的宣讲形式,让现场师生不仅能感悟科学家精神、研习科学家攻坚克难路径,还可获得学术大家面对面的指导。

从事工程研究,往往需要形成合力

“我研究的理论模型在企业项目中验证时,不管怎么优化,与实际数据总是有10%的误差。”带着理论到实践的坎坷,北京科技大学工程博士生马炜师直言自己的困惑:年轻工程师理论知识不饱满、缺乏经验借鉴,除了理论学习,如何才能在关键时刻迅速形成有效解决方案?

面对年轻工程师的共性问题,苏权科十分理解。他启发年轻人将视野跳出单一领域,用合作思维思考问题。“在一个特定领域中没有人做过的事情有很多,先判断能不能做,如果打定主意要做,就要善于借力、善于学习。”他说。

“有些问题我们可能不熟,但是冶金行业的人或航天领域的人对这些问题可能会手到擒来。”苏权科说,整合不同行业的经验解决问题,成功的案例有很多。

苏权科认为,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的工程往往需要合力,搞研究既要向前看,也要向周边看,要有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的视野。“港珠澳大桥成为世界一流工程就得益于粤港澳三地合作。”他说,搞先进水平的工程必须要啃硬骨头,这就需要组织多个单位一起干,合力闯出一条路。

面对共性问题,要敢于技术创新

“先进的研究成果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往往不太顺利。”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副教授刘超抛出成果转化的固有难题:标准制定落后于技术发展,导致工程各方“不敢用”,一些前沿研究被搁置在论文中。

对此,苏权科坦言,这是世界性难题。一个产品从实验室到应用确实需要很长时间。“港珠澳大桥建设时,很多是标准里没有但又必须要用的东西。”苏权科说,“我们设定一套试验,把实际环境下的典型场景呈现出来,并邀请相关部门进行测定,通过实验结果证明创新技术是没有风险的。”

“另外,咱们的新技术是不可替代或性价比优势显著的。”苏权科举了港珠澳大桥上不锈钢筋的例子,他们团队研发的创新技术不仅不会影响大桥寿命,还降低了建桥成本。

不要惧怕困难,把目标往高处定

面对青年学者普遍面临的职业发展困惑,苏权科勉励道,工程师就是要做没有的东西,不要惧怕困难,而要迎接困难,因为只有难的东西才逼着人学习,不断创造价值。

港珠澳大桥筹建之初,相关部门曾考虑将主要设计交由国际承包商完成。不少人认为,建造国际一流水平大桥,中国工程师难以胜任。“我们硬是不停地干,用心地做,把我们做的方案跟国际工程师做的方案比较,争取到以中国工程师为主设计施工建造港珠澳大桥。”苏权科说,这个事整整干了7年。这样的情怀成就了港珠澳大桥120年的设计使用寿命和对16级台风8级地震的抵抗能力。

“咱们的惯性思维是早点完成,简单容易地把事办完。但如果这样,即便桥长达到世界第一,国际上仍然不会认可它是科技创新最好的。”苏权科说,工程师一定要把目标往高处定。

如今,港珠澳大桥建成投运。苏权科进入香港科技大学担任教授。他仍旧在不断挑战新的目标。“之前的目标实现了,国家还需要发展海洋产业,例如海底采矿等。我想把自己在工程中的经验传授给大家。”苏权科说。

真问题和真答案交相衔接间,活动很快走到尾声,在场师生意犹未尽。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吕昭平表示,青年工程师带来了实践真问题,苏老师给出了真答案,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与科学家精神的碰撞让高校对国家工程师培养目标有了更深的理解。(记者 张佳星)

(责编:郝孟佳、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