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做好水稻大文章

发布时间:2024-11-15 04:35:14 来源: sp20241115

  图为湖南省益阳市南县中鱼口镇艳洲村千亩高标准农田基地,村民挑选优质早稻秧苗进行摆盘,为机械插秧做好准备。   肖乐峰摄

  图为湖南省汨罗市桃林寺镇农户抢抓有利时机,忙着机械插秧作业。   胡 清摄

  万事农为首,粮为天下先。

  谷雨时节,从广袤的洞庭湖平原,到崎岖的湘中丘陵梯田,再到湘资沅澧四水两岸,翻耕、播种、育秧、插秧……三湘大地,新一年的春耕长卷铺展开来。

  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近年来,湖南省全力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粮食产能稳步提升。2023年,湖南省粮食总产量613.6亿斤,连续4年保持在600亿斤以上,水稻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数字背后,是湖南探索“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的生动实践——建设好高标准农田、推行适度规模经营,以政策支持和示范引领,良种普遍推广、良机顺利落地、良法可用易用,粮食生产也从传统农业不断向现代化大农业发展。

  “这几年,种田越来越轻松。”有12年种粮经验的湖南省新化县红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伍国其,今年一口气又添置了多台农机,水稻种植增加400多亩,“种粮食有赚头也有盼头,这才是我的底气”。

  

  良  田

  挖掘机掀起肥沃的表层泥土,道道田埂在轰隆声中被推平,空气中弥漫着雨水滋润下的清新,春耕前短短数月的农闲时间,湖南省汨罗市白水镇西长村,沃野换了一副模样——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当初零散斑驳的大小田块,已经变成成片的高标准农田。

  “小田改大田,农用机械用起来更方便。”西长村种粮大户杨建鹏说。

  粮以地为本。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和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汨罗市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模式,发动各类主体参与,推进“小田改大田”。

  怎么改?

  先流转、后建设——建设前由流转大户完成投入托底;建设后,实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让效益落地。

  杨建鹏算过账:改造一亩高标准农田投入不少于3000元,上级财政支持项目资金1600元,村民在5年时间内减租一部分,等于只需要自筹800元左右。对于种粮大户来说,小丘田改成平坦方正的大田,机械化率提高,翻耕、植保、收割等各环节费用下降,叠加可用耕地面积增加带来的收益,每年每亩有望增收约300元。对于普通农户来说,在将土地流转5年后,高标准农田又将带来每亩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的租金溢价,同样合算。

  提质看得见,效益实打实。在这一模式助推下,2022年以来,汨罗市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超过6万亩。

  放眼全省,2023年,湖南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45万亩。通过投融资创新,撬动社会资本投入19亿元,建成亩均投资超3000元的高标准农田100万亩以上。

  改好田,用好田。益阳市南县麻河口镇集中育秧千亩示范片里,种粮大户董彬是受益者。“原来流转的土地较为分散,地势不同、肥力不同,农田灌溉受到影响,机插秧效率低下。”董彬说,“现如今,田块一整合,按照农技部门的建议,栽插密度调整有了空间,早稻稳产增效就在眼前。”

  好田仍需严管。数据显示,湖南省耕地面积为5431.71万亩,排全国第十六位。牢牢守住耕地红线,湖南持续优化耕地保护工作机制,完善耕地保护“一张图”,将各类占用耕地统一纳入占补平衡管理,并积极稳妥推进耕地恢复,全省耕地数量连续3年“进大于出”,累计净增加超60万亩。

  良  种

  4月17日,南县武圣宫镇百联村千亩育秧基地内,一片繁忙。基地负责人符安祥正带着村民们将育秧大棚内码好的秧盘往田里运。

  秧盘上,早稻品种“中早59号”秧苗长得郁郁青青,适用于机插和机抛。2023年以来,南县将这一品种在武圣宫镇向种粮大户推广。

  符安祥也很乐意种。为啥?抗病、抗倒伏性能不错,生长周期和之前的常规品种基本持平,但稻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这3个事关产量的指标,都有所提升。“粗略估计,单产能增加8%—12%。”符安祥说。

  农以种为先。据测算,良种对单产提升的贡献率在四成以上。选良种、用良种,湖南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着力促进适宜品种加速落地,切实提升农民种粮效益。

  益阳市赫山区笔架山乡中塘村中塘基地,田间秧苗已经定根返青。赫山区中亿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俞聪很高兴:“换了新品种,增产有希望,卖粮有保障。”

  在去年多点试验基础上,今年,赫山区依据种粮大户申请,试行推广2万亩特定绿色优质水稻。“比起传统品种,新品种稻谷每100斤可以多收入10元。”熟知市场行情,俞聪把合作社500亩田都改种新品种。

  湖南既是农业大省,也是种业大省,拥有中国种业龙头企业隆平高科为代表的种业企业400余家,商业化育种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杂交水稻供种量占全国1/3以上。

  依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南省水稻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湖南在生物育种科学研究、种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重大战略品种培育等多个层面接连取得突破性成果。记者了解到,2023年,超高产品种“粒两优8022”在四川省凉山州达到平均亩产1251.5公斤,刷新杂交水稻单季产量世界纪录;绿色优质品种“臻两优8612”在湖南省推广107万亩,均实现安全生产。

  赫山区泉交河镇胡林翼村段家屋场,村民胡岁来特意留出了15亩田,供湖南省水稻研究所副所长周政及其团队做试验——每年上百个品种在这里筛选迭代,多个优良水稻品种已经成为当地品质大米的代名词。

  培育良种,加大良种联合攻关力度,培育更多高产、优质、安全的新品种……2024年,湖南将推广优质特定绿色水稻面积180万亩;建设“一企一片一种”优质稻生产基地,力争优质稻面积达到1700万亩以上,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良  机

  引擎轰鸣,伍国其坐在机耕船上,如履平地,船身后的犁耙将泥块翻起、搅碎,不过十几分钟,先前还长满青草的一丘水田,就已经旋耕完毕。

  “新采购的机器,尤其适合这里的冷浸田。”伍国其说,新化县上梅街道红旗新村不少水田是齐腰深的软泥,一般农机容易沉陷,以前只能靠人工,效率低、成本高。

  看到农户有需求,去年底,新化县光华农机销售有限公司针对性采购机耕船,几乎卖成“爆款”。“不怕沉陷,新机器一天耕地20余亩,爽快!”伍国其说,春耕前买了2台,“双抢”前准备再采购2台。

  农稳社稷,器利农桑。2023年,湖南省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3%,其中机械化种植占53%,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

  “插秧机一天可作业三四十亩地;无人机植保作业,一人一天可以管200亩地。”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农民戴宏说。从2015年购置第一台旋耕机,几年间,他添置起全套农业耕作机械。过去,一家人最多种50亩地,如今,家里的家庭农场种植规模扩大到了480亩,去年综合收入60余万元。

  扩大良机推广力度,湖南今年继续实施水稻机插机抛秧作业补贴,计划补贴范围扩大至1000万亩,加快补齐水稻机械化栽植环节的短板。

  “以前春耕需要请很多人帮忙,人辛苦成本也高!”董彬感慨,“现如今,机插秧每亩补贴70元,我流转了近千亩土地,算下来节省成本7万元左右!”

  农机用好,好用是前提。

  针对湖南多山丘陵耕地特点,近年来,湖南省投入资金2.5亿元,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研发“专精特”核心技术,制造“小而美”系列产品,推出50余款适合丘陵山区的新机具。中联重科、湖南龙舟、湖南农友等一批湖南本土农机创新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2023年,湖南省农机装备总动力居全国第六位,农机装备产业营业收入超过290亿元。

  良  法

  湖南粮食稳产增产的背后,是耕作技术、植保技术、培管技术的综合提升。

  南县浪拔湖镇双季稻轮作千亩示范基地里,机抛机插的秧苗长势良好。这些秧苗,都来自浪拔湖镇集中供秧中心。

  “相较于传统的育秧模式,集中育秧实现了从‘供种’到‘供苗’的转变,在技术操作上实行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浸种催芽、统一秧田管理,并有专技人员全程指导,培育出来的秧苗素质更优,防病虫害能力更强,有利于落实机械化收割和专业化统防统治。”浪拔湖镇集中供秧中心负责人程岳辉介绍,今年春季,中心共接到育秧订单4000多亩。

  早稻集中育秧的推广普及,为机插、机抛提供了条件,还有助于规避早稻“倒春寒”、晚稻“寒露风”危害,可进一步提升粮食单产。

  今年,南县新建1座工厂化集中供秧中心,使工厂化集中供秧中心增加到6个,为全县12个乡镇提供服务。“全县去年机插面积约3万亩,今年早稻机插面积就已超过5万亩。”南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

  2023年,湖南省统筹安排资金5.13亿元,新建集中育秧设施875个、面积369.6万平方米,带动全省落实早稻集中育秧1350万亩。

  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努力推进土地地力提升,进一步提升粮食单产和品质,农技人员甚至为新化县水车镇紫鹊界梯田开出“营养表”。

  “我们寻求湖南农业大学和湖南省农科院支持,对梯田测土取样,分析其微量元素、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等各项指标,为后续提升地力提供依据。”水车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罗治柏告诉记者,“根据送检结果,针对性为高山冷浸田补充锌肥、有机肥,让千年老梯田,焕发新活力。”

  着力推动粮食种植良法普及,湖南在省级粮食生产万亩示范片落实“五统一、两利用”技术(即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机插机抛、统一机械深施肥、统一绿色防控、统一物化技术和利用田埂种大豆、冬闲田种绿肥)。2023年,示范片面积23万亩,双季亩产达1173公斤,较上年增加81公斤,增长6.9%。

  良种良法配合,农技农艺融合,稳面积,提单产,湖南助力端稳中国饭碗。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