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爆手的平凡刻度

发布时间:2025-01-10 17:22:56 来源: sp20250110

  1米:沉着向前,直面生死考验

  1米的距离很近,伸出手臂,触手可及;1米的距离也很远,一边是生的希望,一边是死的考验。

  一句“保证完成任务”,开启了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班长杨文军的排爆生涯。提及第一次与未爆弹的面对面接触,杨文军只记得当时天上阴云密布,弹药爆炸残留的刺鼻气味令人窒息。

  “10、11、12……”期待已久的第13声爆炸并未到来。“坏了”,在待机区等待的杨文军心里一沉,随后便开始穿戴排爆服。在15分钟的等待过后,杨文军迈着沉重的步伐向“火山口”进发。

  排爆现场一片沉寂,杨文军面前的是一枚手榴弹,凭借前期的理论学习,杨文军立刻判断出其威力:爆炸半径15米左右。虽说身体有排爆服的防护,但危险不言而喻。

  1米的距离是排爆手进行作业的安全距离。但第一次排爆的杨文军为了彻底排除险情,不得不一点一点向未爆弹挪动……豆大的汗珠不断滴下,汗水也早已浸湿全身,他明白,成功的希望就在这一米之间,但这也是生死的考验。

  短短几分钟,此刻却显得格外漫长,随着一声闷响,杨文军顺利完成任务,也收获了战友们的掌声。

  今年是杨文军成为排爆手的第14个年头。如今的他,已成为许多年轻排爆手的师傅。喇万良便是杨文军的“徒弟”之一。

  当初,喇万良一腔热血,坚定不移地选择排爆专业。“拉着火管,放置炸药,安全撤离。感觉并没有多危险呀。”刚刚接触排爆的喇万良完全一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样子。

  这种想法在喇万良第一次接触到未爆弹时,彻底改变了。

  寒冬的一天,喇万良跟随师傅保障友邻单位投弹训练。演训场上浓烟滚滚,一枚“无声”的手榴弹被掩埋在不远处的弹坑中。喇万良主动请缨,上前排爆。

  穿戴排爆服时,紧张与恐慌齐上心头,喇万良不断调整呼吸,努力让自己保持镇定。“未爆弹会不会突然爆炸?诱爆炸药脱落怎么办?我能否安全撤离?”出发前,喇万良的内心已经与未爆弹开始交锋。

  “肯定没问题!”杨文军拍了拍喇万良的头盔,在师傅眼中,喇万良看到的是百分百的信任和鼓励。环顾身边的战友,他感受到了无比的敬意,但更多的是前所未有的压力。

  喇万良跪在未爆弹前1米的位置,这是师傅告诉他的安全距离。刺骨的风吹在喇万良的手上,恐惧和寒冷使得他攥着雷管的手不受控制地抖动。

  “别怕,沉着处理。”对讲机里传来师傅的声音,喇万良闭上双眼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师傅,我准备好了,保证完成任务。”睁开眼睛,喇万良冷静地回答道。

  “好,大胆一点,心细一点。”此时杨文军听到的是徒弟对内心恐惧的克服,和对完成任务的坚决。

  一声巨响过后,回到队伍里的喇万良看着成功排除的未爆弹,内心热血翻涌。

  从排爆场回来后,喇万良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优秀排爆手的目标。他一头扎进了学习室。为了尽快熟悉各种不同类型的未爆弹,他把各种弹体结构图装订成册,做成卡片装在身上,利用各种空闲时间拿出来背记;为了克服双手发抖的问题,他用皮筋缠在手上进行练习;为了克服恐惧心理,他制订心理行为训练计划,不断强化心理承受能力。

  在支队里,喇万良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器材管理员。这个岗位为他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他利用空闲时间不断研究着各种处理未爆弹的器材,让自己尽快成长。

  往后的每一年,喇万良都会与各种炸弹交锋。不断地努力,让他迅速成为队里的骨干。更多更年轻的排爆手,也在杨文军和喇万良的带领下加速成长。

  “我们距离未爆弹虽然只有短短1米,但无论是紧张恐惧,还是自我怀疑,我们都要鼓起勇气、沉着向前,直面生死考验。”喇万良说。

  30秒:与时间赛跑,归来即平安

  30秒很短,仅仅是一条短视频的时间;30秒很长,从鬼门关起跑,终点就是平安。

  布置导火索,拉响火管,放置炸药,一系列动作完成后,杨文军迅速起身向身后的安全区跑去。

  “1秒、2秒、3秒……”副排爆手艾星星边看着手中的计时器边向杨文军的方向望去,随着爆炸声响起,杨文军回到了安全区,未爆弹成功被引爆,计时器在30秒时定格。“班长,一秒不差!”艾星星悬着的心也随即放下。

  多年的排爆经验,仿佛在杨文军的心里留下了一个计时器。为了避免诱爆炸药在拉响火管时掉落,排爆手们习惯先将火管拉着,再将炸药放置在未爆弹上方。这也意味着,当火星沿着导火索上行,排爆手们的安全时间开始进入倒计时。

  “班长,导火索一冒烟我心里就发慌怎么办?”“排除未爆弹的第一要义就是稳,而稳的基础就是日复一日的训练,30秒是我们的安全时间,为了避免一失万无,就要在日常训练中做到万无一失。”杨文军边脱排爆服边向艾星星讲解。

  艾星星是支队里跟随杨班长最久的兵,平时活泼好动的他很难让人联想到他也是一名“拆弹专家”。一旦穿上排爆服,他就像变了一个人,眼神中满是坚毅。

  “排爆手都是英雄。”带着这样的期待,艾星星进入了排爆手的行列。但很多时候,他只能站在主排爆手身后,做一名保障人员。

  “危险的事总要有人上,其他战友可以完成的事情,我也可以,我想站在他们身前。”每次看着排爆手平安归来,他都期待着下一次可以轮到自己。

  “总会成长起来的,我一定可以让他在30秒内平安归来。”就这样,杨文军带着艾星星开始了各方面的训练。

  艾星星也没有让班长失望。进行心理训练时,别人练两个小时,他就再加两个小时;有时站在平衡木上进行平衡训练,一个人一练就是一整天。“看着战友们在生死的边缘游走,我也想冲在前面,替他们分担压力,为战友们的安全筑起高墙。”艾星星一改往日的大大咧咧,在战友眼中“喜欢和自己较劲”成了艾星星的新标签。

  不知不觉中,艾星星成功跻身主排爆手的行列。刀尖之上,勇者起舞,但此时的他明白,作为一名排爆手,光靠勇气是不行的,只有耐得住枯燥的训练,才可以在30秒内平安归来。

  排爆,绝对不是像影视剧中,剪红线蓝线那么简单。这是一个高危又特殊的职业,与时间赛跑,与“死神”交锋;这又是一个平凡的岗位,平凡到他们很少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

  对于排爆手来说,他们的军旅生涯没有演兵场上的龙腾虎跃,有的只是练不完的“稳定”和跑不完的体能。训练于平凡之时,受命于危难之间才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跑不动了”“手麻木了”“要从平衡木上掉下来了”……是艾星星带新人时听到的最多的话。每次听到这种话,他都会严厉地回答:“现在不流汗,排爆场上可是要流血的!”

  平凡的战位平凡的人,不凡的使命不凡的心。“枯燥的训练磨砺着我们,30秒内平安归来就是我们的胜利。”艾星星始终将杨班长的话牢记于心。

  30.7公斤:每日相伴的重量,却有着非凡的意义

  30.7公斤不重,仅是一件排爆服的标准重量;30.7公斤却也不轻,它保护的是排爆手的生命。

  对于上等兵谢俊浩来说,这是从事搜排爆专业,必须克服的背负重量。负重1000米奔袭、夹取爆炸物转移、身着排爆服控制手指精细化动作……他说,想当“勇士”,必须克服这“30.7”。

  对于二级上士艾星星来说,这是作为排爆场一线保障人员的“安全基点”。每逢遇有排爆任务,他总是提前一天反复检查排爆服各个关键部位。他说,护航排爆手逆行,必须依靠这“30.7”。

  对于一级上士杨文军来说,这30.7公斤的排爆服,更像是一个无言的战友,给了排爆手们安全防护,陪伴着他们完成一次又一次危险的排爆任务。

  “排爆服就像是我的另一层皮肤,一想到可能再也无法穿上它,内心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切肤之痛。”杨文军说,那天,他在教导员门前徘徊许久,还是把退伍申请书递交给了教导员。

  这个带兵能力出众、专业技术过硬的老班长,在2023年晋升军衔的关键时刻,却有了退伍意向。

  杨文军很为难。杨文军幼时家庭经济困难,母亲常年患病。为了寻求改变,也为了干出一番事业,杨文军毅然选择参军入伍,这一待,就是14年。这14年里,伴随着杨文军当班长、入党、荣立三等功一起的,还有成家、买房和生子。

  在他乔迁新居的那天,杨文军发了这样一条微信朋友圈:“喜提房本,虽不足炫耀,却是我们努力的见证。只要在变好,慢一点又何妨。”杨文军说,是部队给了他成长成才的平台,也给了他带领家庭走出困境的能力,让他能从容走出大山、走向新生活。

  去年,杨文军的孩子在一次发热后,患上了严重的哮喘病。老人需要人照料,孩子需要人照顾,面对家庭困难和家人需要,让杨文军不得不慎重考虑今后的路。

  教导员也很为难。一方面,官兵面临实际困难,选择退伍是人之常情;另一方面,专业分队需要骨干力量,保留好人才也是部队建设需要。

  “杨文军热爱部队,现实困难应该由组织来解决。”教导员说,支队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将杨文军的家人接到了驻地,并协调相关医疗单位进行精心治疗。其间,教导员也多次登门,出谋划策帮他解决实际困难问题。

  返回老家前,杨文军和妻子聊了很久,最终决定:继续留在部队,干好这份工作。

  “生而平凡,负重前行。”这是飞机起飞前,妻子发给杨文军的信息,对于未来,他们这个小家也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和约定。

  杨文军的“徒弟”、中士林雪也和自己有个约定——“得知杨班长有退伍的想法时,我就暗下决心,干出名堂向老班长致敬。”林雪至今记得,师傅给自己穿上排爆服的那一刻。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那段时间,林雪一遇任务就冲在一线,综合表现十分优秀。他就是想让杨文军看到,他带的兵,都是合格的排爆手。

  这件事,起初杨文军并不知情。在采访中,林雪谈起时,杨文军湿润了眼眶。

  “30.7”,对于这群排爆手,曾经是难以承受的重量;后来是他们的贴心战友、安全防护;再后来,成为了他们的一种情感寄托。

  “如果要说成就感,我想就是我带的这群兵,活跃在搜排爆专业的各个岗位。”杨文军说,未来几年,他想再深入钻研专业,带出更多优秀的排爆手。(解放军报 记者 范恩达 特约记者 贾科林 通讯员 薛东东)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