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民族音乐教学广告

发布时间:2024-11-30 12:07:11 来源: sp20241130

原标题: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民族音乐教学广告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族音乐文化的精神内涵,创新民族音乐教学模式,积极推动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民族音乐 夯实教学创新基础

学院立足传承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从思想、方向、设施等方面夯实民族音乐教学创新的基础。

组织召开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总结阶段性工作成果,明确未来目标,科学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音乐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开展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讨活动,深入研讨“母语语境下中国音乐创作下的观念与技术”“声乐教学、演唱研讨交流”等议题,强化创新民族音乐教学的思路。

邀请领域内知名专家、学者到校开展“甘肃历史文化漫谈”等不同主题的讲座,鼓励师生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自觉传承民族音乐。举办“薪火相传 赓续乐章”杰出校友论坛、博士校友论坛、甘肃省美育(音乐)名师培养论坛3场学术论坛,以及《盘整与回归:中国民族歌剧表演理论探索研究》《中国古筝风格演奏漫谈》等多场论坛及主题报告,搭建校友交流平台,拓宽师生学术视野,为民族音乐教学的创新贡献才智。

学院强化民族音乐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综合音乐厅、音乐欣赏厅、专业录音棚、数字音乐实验室等设施,引进音乐类图书资料2万余册、专业期刊上百种,音像资料万余件。着力推进音乐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实施“信息化教学提升项目”,开发音乐教学管理系统,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管理效率及人才培养质量。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探索专业教学创新

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传统音乐为根源,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打造具备区域特色的高水平民族音乐教学体系。

学院开设面向全体本科生的音乐通识课《走进音乐厅》,由音乐专业教师授课,讲授各类乐器及歌曲的发展脉络、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风格等内容。课程让音乐专业理论更贴近学生,引领近距离感受音乐的魅力,在高雅艺术的熏陶中提升艺术审美情趣。其中,《走进音乐厅——中国民族器乐》先后在校内外进行多场教学演出。授课教师讲演结合,将中国民族管弦乐器理论讲解及乐器示范演奏有机衔接,以生动的形式讲述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历史和独特风格,展现了中国民族乐器的艺术魅力。学院开设《红色经典音乐作品赏析》公选课程,带领学生鉴赏经典红色音乐作品,领悟其中蕴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院连续举办6届研究生学术艺术月活动,邀请来自浙江音乐学院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围绕“陇东革命民歌的文化力量”“民族地区专职音乐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唐、宋琴待诏制度探析”等不同主题举办系列讲座,营造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术氛围,强化研究生民族音乐学术科研训练,有效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院优化二胡专业课程设置、丰富课程内容,增加胡琴等乐器教学,助力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实现一专多能。将教学内容与舞台实践相结合,以“守正创新致敬传统文化,弦歌不辍献礼百廿风华”为主题,举办“弦琴雅志——胡琴重奏教学汇报音乐会”,全面展现中国传统乐器在编曲和演奏上的继承与创新。学院在竹笛教学中充分融入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带领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笛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举行竹笛教学汇报音乐会,演奏《萌中鸟》《水乡船歌》等经典曲目,展现竹笛音乐的艺术意境。选拔竹笛专业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兰·篴”组合,通过不同风格特点的作品诠释民族音乐的韵律和诗意。

学院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甘肃敦煌文化的影响力,整合多方艺术创作资源、学术研究资源,开展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敦煌乐舞创作人才培养》;以敦煌乐舞艺术的传承创新、创作人才的健康发展为基点,设置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一体统筹“乐”“舞”创作人才的培养工作,着力培养具有创作能力和编排能力的敦煌乐舞创作人才。邀请相关院校教授及创演团队老师开展“重奏曲《‘大宅门’写意》的文化意义与美学价值”等主题讲座,进一步拓宽师生的视野。讲座以中提琴重奏为主要形式,融入多种戏曲与戏剧音乐文化元素,通过“讲+演”方式,展现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洋音乐的特色,挖掘音乐的时代价值。

开展民族音乐实践 拓展教学创新平台

学院扎实开展不同类型的民族音乐实践活动,提升民族音乐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拓展民族音乐教学创新的平台。

继承甘肃地方文化传统,学院创作跨界融合合唱剧《天鹅琴》,用合唱的方式将裕固族民间故事搬上舞台,展现裕固族的独特文化和独具魅力的音乐特色;充分发挥甘肃红色资源优势,组织师生到广州、上海参加大型交响合唱组曲《南梁颂》演出,讲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红色历史;举办爱国主题音乐会,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不断丰富载体、创新形式,展示北朝民歌《敕勒歌》《越人歌》等内容,引导各民族师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家国情怀。

学院组织“田野青春”实践团深入了解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传统音乐“莲花山花儿”与“河州花儿”的演变与传承,品味“花儿”的独特韵味,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加强学生对民间文化的热爱。学院成立“青春兴临·乐声宣泽”社会实践团到张掖市临泽县乡村,开设“琵琶二胡一声响 民族音乐进课堂”等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美育课堂,让乡村孩子近距离接触琵琶、二胡等民族乐器,激发其对中国民族传统乐器的兴趣,增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感知力。

学院参演“红色丰碑”大型合唱音乐会,演绎音乐与文学融合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淋漓尽致展现作品中蕴含的文学性、艺术性及思想性特征,充分展现了学院艺术教育的丰硕成果。

打造校园音乐文化 营造教学创新氛围

学院大力举办各类民族音乐活动,积极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民族音乐文化环境,营造民族音乐教学创新的良好氛围。

紧扣专业特色,学院举办多届中国诗词文化节,通过演、奏、唱、诵等形式,让参演人员与现场观众真切体会中华经典诗词文化的深厚底蕴,进一步发挥校园品牌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功举办首届“乐上巅峰”音乐技能大赛,用音乐之声弘扬西北师大精神、展示西北师大形象、传播西北师大故事,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爱校、荣校、兴校的热情,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定期以班级为单位举行音乐会,努力做到以教促学、寓教于学,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积累舞台实践经验,进一步增强学院师生的凝聚力。在学校社区、学生餐厅等场所举行“音乐快闪”活动,积极推进美育浸润工作,不断提升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学院还举办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民歌展演主题音乐会,特邀多位知名“花儿”艺术家为师生呈现精彩“花儿”盛宴,让现场观众领略不同地区民间音乐艺术的风采;举办“花儿”经典作品合唱音乐会,以合唱艺术展现“花儿”高亢、悠长、爽朗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得到校内外师生的一致好评。

建设优秀教师队伍 激发教学创新动力

学院始终坚持“人才队伍是学院发展的根本”发展理念,多措并举,大力引进和培育高素质人才,激发民族音乐教学创新的动力。

学院开展“立师德 铸师魂——开学第一讲”,常态化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教师培养成培育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重视青年教师培养,为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筑台搭梯。定期举办年度青年教师业务汇报活动,引导教师进一步磨炼和精进个人技能,提升教学水平和能力,为推进民族音乐教学贡献力量。参加“授渔计划——央音1+1全国乡村音乐教师培训及音乐美育实践活动”,面向乡村学校开设音乐课程,通过专题讲座和实践教学,与乡村学校音乐教师交流互动,为乡村地区提供新理念、新方法,以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带动乡村学校发展。

(责编:杨虞波罗、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