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以废旧材料制国潮头饰 开启“变废为美”新事业

发布时间:2025-01-01 08:03:21 来源: sp20250101

   中新网 潍坊10月22日电 题:“90后”以废旧材料制国潮头饰 开启“变废为美”新事业

  作者 王采怡

  荷花步摇、点翠凤冠、鎏金珍珠凤冠、赤金流苏钿子……谁能想到这些看似价值千万的国潮头饰竟然是用废旧的塑料桶、泡沫板、大蒜皮、玉米皮等材料制成,成本还不到10元(人民币,下同)。

山东“90后”小伙王平展示其用废旧材料制成的精美头饰。王采怡 摄

  上述“变废为美”的创意出自山东潍坊一位“90后”小伙王平之手。作为一名摄影师,王平经常在拍摄时需要用到古风的头饰、道具,但市面上的饰品总是无法满足他的需求。于是他自己尝试用大蒜皮、玉米皮等废旧材料加以制作,没想到在网上引起大量关注,相关视频累计获赞超百万。

  “有一天做饭时,我发现大蒜皮和荷花的纹理有点像,于是我突发奇想,能不能用大蒜皮做一只荷花步摇。”王平向记者介绍说,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想法开启了他“变废为美”的新事业。他拿起剪刀把大蒜皮剪成荷花的形状,用指甲油做颜色渐变,用UV胶封层,一个精致逼真的荷花步摇跃然眼前。

山东“90后”小伙王平展示其用大蒜皮制成的精美头饰。王采怡 摄

  自此,他举一反三,用发快递的泡沫板、装洗衣液的塑料桶制作古装电视剧《甄嬛传》的同款头饰,用农村的铁网鸡笼、玉米皮还原《如懿传》里的凤冠……100多件创意作品先后诞生,一次次与大众审美产生共鸣。“从设计、制作到成品,最快几个小时,最慢一周就能完成一件作品,制作过程很顺利,没遇到过什么困难。”王平说。

  旁人眼里繁琐复杂的工作难不倒王平,对他来说,唯一有难度的就是找模特。“一开始找了很多专业模特,都拍不出我想要的感觉,后来我奶奶一戴上,那种惊艳的感觉一下子出来了。”在王平看来,奶奶是“60后”,他是“90后”,两代人以国潮头饰为媒产生联结,更能体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融合,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之前很少戴这样的头饰,戴上之后感觉像穿越到了古代。”王平奶奶褚卫贞佩戴头饰的视频获得了众多关注,年轻人和老年人都非常喜欢。作为模特,褚卫贞也持续参与到“变废为美”的事业当中。“希望我和王平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用环保和创新的方式让更多人爱上中国传统文化。”褚卫贞介绍说。

  王平坦言,坚持“变废为美”这项事业,不光是为了自己,更希望把“环保+国潮”的设计理念传递给更多人。“现在年轻人喜欢穿汉服打卡拍照,但是一个精美的头饰可能要花几百甚至上千块钱,很多人不舍得买。我想用这种方式告诉他们,可以自己动手设计,这样既环保又有纪念意义。”

  出生于艺术家庭的王平,从小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学习书法、国画、京剧,对传统文化有浓厚的情结和独特的理解,这也是他在创作中如鱼得水的原因。“喜欢京剧的年轻人不会画一张花脸去拍照,而是画个吊眉或者眼影,以此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王平认为,国潮设计不代表对传统文化的照搬,而是把传统元素与当下年轻人的审美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品。“创新是一个设计师的灵魂,也代表中国当代年轻人审美的发展。年轻人一定要大胆创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山东“90后”小伙王平用大蒜皮制作精美头饰,此刻正在用“指甲油”给大蒜皮上色。王采怡 摄

  “未来,我希望成立一个团队,通过‘变废为美’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广出去,走向世界。”谈及未来的打算,王平希望把中国的汉字、旗袍、壁画、图腾纹样等都融入国潮设计中,把农产品、日用品也纳入艺术范畴,让作品进入市场,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艺术效益,让世界看见属于中国的创意。(完)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