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研成果写在果园里

发布时间:2024-12-01 07:31:02 来源: sp20241201

原标题:把科研成果写在果园里

盛夏6月,位于“南疆之南”的兵团十四师昆玉市,一眼望不到边的万亩枣园里,一簇簇细密的枣花热烈绽放,一缕缕枣香沁人心脾。

在这开花坐果的关键期,吴翠云带着塔里木大学园艺与林学学院的科技服务团,又一次来到枣园,指导枣农开展花期管理。他们一下车,就被枣农围得水泄不通,大家争喊着:“吴老师,到我家枣园去看看!”

从塔里木大学到昆玉市,600多公里的路程,吴翠云坐了7个多小时的车,未有停歇就直奔枣园。这条科技服务的路,吴翠云已经奔波了30多年,那个当年风华正茂的“红枣公主”,鬓角已生华发。

“农业科技服务这条路不好走,但要坚持走下去。帮助乡亲们增产增收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这是吴翠云常挂在嘴边的话。

吴翠云的父母是支边青年,她出生在和田地区洛浦县,对南疆土地的贫瘠、农民的贫困有切身体会。1990年,她从塔里木大学毕业,选择了留校任教。在这所建在沙漠边缘的红色军垦大学里,她看到不一样的教授风采:裤腿挽得老高,身上满是泥点,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跟农民打成一片。很快,科技服务的种子就在她心里埋下。

一开始,吴翠云加入果树专家闫春雨教授的研究团队,从事早熟梨新品种选育。他们在2000年培育出了“新梨7号”,与当地主栽的库尔勒香梨品种相比,“新梨7号”肉质细腻、个头大、水分多,提前一个多月上市,经济效益更可观。看到果农们脸上堆满的笑容,吴翠云更坚定了从事科技服务的决心。

时间来到2010年。吴翠云在结束海外访学后敏锐地注意到,南疆红枣栽种面积快速增加,随之而来的技术需求也更加迫切,她果断将研究对象从香梨转向红枣。

一趟趟实地调研、走访后,她带领团队不断优化红枣“直播建园+高密化”栽培模式,第一年培育砧木,第二年嫁接就能实现挂果,建园快、丰产早,果农更早有收益,这一种植模式很快推广开来。

此后,吴翠云带领团队创建了适宜戈壁荒漠种植的红枣高效优质栽培技术体系,示范推广新成果新技术10余项,成果应用于兵团4个师14个团场和南疆6个县的枣产业生产,示范推广面积90余万亩,全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与此同时,吴翠云又投身红枣品种选育。从杂交育种到多父本天然授粉建育种群体,十余年的坚守终于有了回报,她选育出6个鲜食枣优系,目前已经全面进入区域试验。

学院的师生都知道,吴老师上课多安排在周二到周四,每到周五她就坐车出发了,直奔枣园。“从我们学校到和田、昆玉的枣园,单程需要七八个小时,周末两天时间根本不够用。”吴翠云说,后来她带领团队建成兵团首个国家级科技小院——红枣科技小院,每年暑假,带领研究生长期驻扎,“手把手”“一对一”把技术送到群众家门口。

冬季落叶,她教清园防寒;春季萌芽,她教摘心抹芽;夏季开花,她教保花保果……吴翠云每年有100多天奔走在南疆14个农牧团场及12个地方乡镇间,指导帮助枣农们解决各种种植问题。

兵团第十四师皮山农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艾合麦提江·玉努斯是吴翠云的老朋友。“吴老师一点架子没有,无论啥时候,有问题找到她,从没二话。好几次,她身体不舒服,还带病坚持给我们传授技术。”艾合麦提江·玉努斯竖起大拇指说,与职工打交道,他们不看你发了多少篇论文、申报了多少课题,只有为他们办了实事,他们才认为是好专家,“吴老师就是这样的好专家!”

如今,56岁的吴翠云仍然奔波在科技服务一线,为果农送去知识和技能。近几年红枣价格走低,产业发展遭遇瓶颈,种植户积极性受挫,她又把科研攻关重点放在枣园提质增效上,逐渐建立“疏、改、促、覆、增、节”六位一体的密植枣园提质增效技术。在她的带领下,学院的一批年轻骨干成长起来,跟她一起奔波在科技服务一线,把科研成果写在果园里。

(记者 尚 杰 赵明昊 王艺钊)

(责编:李昉、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