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未来产业布局新观察

发布时间:2024-11-14 17:34:50 来源: sp20241114

原标题:东北未来产业布局新观察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东北老工业基地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拥有科教创新优势。布局未来产业,东北有支撑,也有实力。眼下,吉林、辽宁、黑龙江已纷纷行动,抢占先机,积极谋划,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为实现东北全面振兴蓄势聚能。

未来产业“群星闪耀”

春天的东北,各项创新成果和技术突破的好消息不断传来。

吉林,新型植入式水凝胶脑电极实现了大鼠脑信号长期跟踪监测,为脑部病变诊疗提供新思路。

黑龙江,“三元陶瓷”技术应用于最高时速450千米/小时高铁的机械摩擦制动设备上,大幅提升闸片的制动效能、摩擦系数稳定性和耐磨性。

辽宁,半导体颗粒嵌入液态金属后,构建新型“人工树叶”,可以实现太阳能到化学能的转化。

那些曾经在科幻片出现的“硬核”科技,已悄然走入人们生活中。

未来产业,由前沿高新技术驱动,代表着科技发展新趋势,具备发展成支柱产业的潜力。

从历史维度看,抓住关键核心技术的变革,才能推动产业变革。做好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重要选择,也是形成先发优势、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支撑。

这个春天,吉林、辽宁、黑龙江三地积极行动,抢先机、谋新局,明确未来产业的布局方向。

探索太空——

位于吉林的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实现星间100千兆比特每秒超高速激光通信,为打造卫星互联网建立了信息传输的“高速路”。

依托在轨的108颗“吉林一号”卫星,吉林拓展遥感数据、空间信息等服务,带动上下游企业“串珠成链”,一个集卫星制造、应用为一体的空天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

挺进深海——

“海翼”号水下滑翔机曾在数千米的深海连续遨游数十天,“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多次实现万米下潜。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科研人员表示,要研发出更多像“海斗”“潜龙”“探索”一样的高端装备,让其在大海的更深处探索。

走进工厂——

车间内,智能机器臂“上下翻飞”,执行搬运、装配等任务。

在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冲剪分厂党总支书记、厂长王雷看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深度融合,将有针对性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带动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东北大学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认为,作为未来产业,这些先期成果距离形成产品或规模化产业仍有很大距离。可一旦成功部署,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东北积极培育代表新兴科技方向、引领产业升级发展的未来产业,有希望为全面振兴注入新力量。”他说。

下好创新突破“先手棋”

借助前沿技术,航空级倾转旋翼无人机可实现最大航程1500公里无人驾驶。

“这种无人机若成功产业化,有望提升人类交通出行与物流运输能力。”谈及发展前景,联合飞机集团董事长田刚印对企业潜心攻关的“未来产品”充满信心。

未来产业具有显著原创性、颠覆性等特点。在吉林大学东北与东北亚研究院研究员尹希文看来,为了让未来产业长成参天大树,要呵护好原始创新这枚“金种子”,提升基础研究策源能力,推动创新主体深度合作,加快突破关键技术。

——重视高水平原始创新。

领先建设机器人学院,组建工业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水下无人系统等多个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东北大学正在加速新学科布局。

“紧跟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在关键领域增设新学科新专业,构建高层次科研平台,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东北大学机器人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丁进良说,学校不断出台新举措,为培育未来技术与产业储备力量。

——加强多元融合创新。

一块口径一米的碳化硅反射镜装在空间相机上,可以在数百公里外的太空看清街道上的行人……自主化的碳化硅反射镜制备和加工技术,来自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

除了“光+制造”,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围绕“光+医疗”“光+汽车”“光+通信”等,与全国多个单位建立了多元合作机制,面向各行各业前沿需求,持续释放光动能。

——构建开放创新生态。

眼下,辽宁辽河实验室正在谋划建设由新装备、新网络、新系统构成的未来工业互联网试验设施,推动大规模数字化车间等场景早日实现。

辽宁聚焦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领域,启动组建辽宁材料、辽河、滨海和黄海4家实验室。这些高能级创新平台的关键任务之一,就是前瞻识别“未来技术”并加以支持,助力更多创新成果涌现。

推动成果转化“决胜未来”

作为发展低空经济的创新产品,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自主研发制造的双飞翼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因续航时间长、载重能力大、体积小巧、抗低温、抗强风的特性,在2023年火爆出圈。该无人机的机身采用了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碳纤维。

“我们要进一步加大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破解成果和产业‘两张皮’问题,重点培育可形成新质生产力、可形成未来产业的成果转化项目。”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孙小君说。

为了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需要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尽快形成具有前景的新产业。

为了提升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力,让科技成果供需双方对接更加紧密,吉林、辽宁、黑龙江各地创新方法,完善制度,打通束缚发展的堵点卡点。

——在供需两端,深挖高校院所潜力和企业需求。

2月末,在吉林省召开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座谈会上,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聚一堂,谈最新创新成果,讲企业未来布局。

吉林充分发挥科教创新优势,积极推动重点高校院所创新成果资源向省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放。“我们已面向高校院所征集可转化重点成果项目150个,征集企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200余项。”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宋刚说。

——畅通供需对接渠道,提升衔接能力。

辽宁连续多年举办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为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搭建交流平台,最近两年就发布应用场景需求2892个。

黑龙江也通过增设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奖,鼓励引导企业、高校院所联合攻关。

“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奖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坚持自主研发的热情,有利于引导企业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技术研发创新中。”哈尔滨安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马景辉说。

——竞逐未来产业新赛道,人才是关键。

“人才是发展未来产业的基石。”在辽宁省科技厅厅长蔡睿看来,未来产业是产业前沿探索的“无人区”,既需要有前瞻视野的战略科学家,也需要敢为人先的企业家。

为了引进一批、留住一批、培养一批高精尖人才,吉林出台人才政策3.0版,累计超过4万人次享受到政策红利。众多高层次科学家、企业家留在吉林干事,激发创新活力。

“未来”不远。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布局未来产业的道路上,奋力争先。

(新华社长春4月5日电 记者孟含琪、王莹、董宝森、丁非白)

(责编:杨曦、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