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石为堰 生机绵延(走进传统村落)

发布时间:2024-11-19 01:47:16 来源: sp20241119

  图①:涉县王金庄村的石堰梯田。   图②:涉县王金庄村村民走过古老村巷。   图③:涉县王金庄村村民用传统簸箕扬谷去糠。   图④:涉县王金庄村村民在院子里包饺子,其乐融融。   图⑤: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田块结构垂向示意图。   以上图片均为涉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到过河北省邯郸市涉县井店镇王金庄村的人,看到蔚为壮观的“石堰梯田”时,都不由得感到惊艳,发出赞叹。

  不同于云南哈尼梯田、广西龙脊梯田等,涉县的石堰梯田别具一格:以石为堰,既粗犷坚固,又灵动飘逸,孕育出独特的生态系统。数百年来,王金庄村民依托石堰梯田生产生活,繁衍生息。2012年,王金庄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编  者 

  

  初到河北省邯郸市涉县井店镇王金庄村,首先是感叹这里“山之多”。涉县是全山区县,到处都是山沟沟。仅王金庄村就有24条大沟,120余条小沟。村子整体坐落于一条东西向的大峡谷内。数百年来,涉县山区人民针对当地石多土少、土地贫瘠、干旱少雨的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耕技术,用山石垒起梯田田埂,覆土耕种。石堰梯田系统采用的“悬空拱券镶嵌”式石堰结构和多种作物轮作制度,解决了稳固石堰与空间最大限度利用问题,实现了山坡利用的最大化,成为当地粮食供给的重要保障。

  历史悠久的石堰梯田

  行走在王金庄村中,除路面外,鲜有平地。房屋依山而建,层层叠叠,自山脚下一直蔓延到半山腰。

  “祖辈们采山石建房筑路,石头房墙壁厚0.7米左右,冬暖夏凉。”61岁的村民王林定介绍,全村留存明清风格石屋600多幢、4000多间。石街石墙、石桌石凳、石碾石磨、石井石桥……王金庄村犹如一座“石头博物馆”,更添古朴沧桑。

  太行深山石多土少,王金庄人不仅拿石头造房,更用来筑田。涉县旱作石堰梯田历史悠久,经元、明、清三代开发垦筑,规模宏大。2022年,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该系统涵盖石堰梯田面积约4.15万亩,其中王金庄片区面积达1.2万亩。

  在王金庄村,可一窥全县梯田的精华。村内梯田大小不一,最大的地块占地7亩,最小的不足1平方米;石堰高度大多2米左右,高的则可达七八米,石堰的平均厚度约为0.7米。

  当地人修筑梯田时,沿竖直方向以石块垒堰,与山坡形成夹角,夹角空间内填石覆土为田。“底层为大石块,中层为中石块,上层为小碎石,表层为土壤,形成较强的蓄水保土能力。”涉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王海飞说。

  细观石堰,石块堆叠,一层压着一层。每立方米的石堰约含400块石头,不同石块大小不同,功能各异。“小块的‘点石’,用以填充石缝;沿纵深方向插入的长石为‘拽石’。石头间相互交错,异常坚固,几百年间屹立不倒。”王海飞说。

  旱作雨养的农业智慧

  要想了解王金庄人种地有多讲究,可去梯田里一探究竟。

  同一块梯田中,农作物品类五花八门:梯田外侧种着花椒树,树间种植绿豆、红小豆等低秆作物,中间则种植谷子、玉米等高秆作物,内侧又种植菜豆、眉豆等攀缘作物。

  何以如此丰富?

  地处深山的王金庄村少雨,当地人也因此创造出独特的山地雨养农业系统。“王金庄人的智慧,不仅在于用石,更在于用水。”涉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贾和田说,“梯田内作物均为耐旱耐贫瘠品种。外侧树木尤其是花椒树,根系发达,盘根错节,可牢牢稳固石堰,并保持水土,涉县花椒也是当地一张名片;中间作物提供口粮;内侧作物可借助另一级梯田的石堰攀缘生长。总体上既能应对雨水少的自然条件,又充分利用了梯田结构空间。”

  凭借在梯田中种下丰富的作物品类,即便每年气候变幻莫测,或旱或涝,或暖或冻,总有几种作物能够有所收成,这也是当地人农业智慧的表现。

  旱作雨养的方式,让王金庄人延续了当地“两耕两耢三锄”的传统耕作技术。“比如耕与耢,二者相辅相成,先耕地,让土壤疏松,便于吸收雨水;后耢地,压实表层土壤,减少蒸发。总之,‘两耕两耢三锄’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利用好雨水。”王海飞说。此外,当地人还在梯田边修建了水窖,便于收集、利用雨水。

  种子银行的创新实践

  在王金庄村遇到一件趣事,农民种地,种子是可以“借”的。跟随村民刘战平,记者来到位于村东的王金庄农民种子银行。一进门就令人“大开眼界”:整面墙的柜子上摆满了玻璃罐装的各类种子,胡萝卜、白芝麻、大黑豆、小紫豆角……足有上百种。

  “想来借点绿小豆种子,给借不?”刘战平问。

  “能还就给借。要多少?”37岁的王金庄村民、种子银行管理员刘玉荣一边招呼,一边登记。

  王金庄农民种子银行占地315平方米,是北方极为罕见的社区级种子银行。村民想种什么,就可以来这里借种子,收获后按照借出数量的1.5倍归还即可。

  数百年来,王金庄村民种植种类繁多的农作物,传承下丰富的“老品种”。近年来,为了强化对梯田系统种质资源的保护,涉县旱作梯田保护与利用协会于2017年成立,之后建立了王金庄农民种子银行,并开辟出200多亩老品种繁育试验基地。协会会员负责翻山越岭、逐门逐户收集老品种种子,用于试验种植和保存。

  “我们种子银行采取的是‘活态保存’,会定期对种子进行田间种植和更换。”刘玉荣说,当地的“老种子”进入种子银行后,先进行品种鉴定,然后在试验田里试种,并提纯复壮,收获后优中选优筛选留种。种子银行存的种子,一般每两年更新一次,特殊品种一年更新一次。

  说起这些老品种的好处,王金庄村民们打开了话匣:“把梯田产出的老品种杂豆和柿子皮儿一块做成馅儿,包成豆包,香甜软糯,百吃不腻。”“黑山羊肉特别香,但膻味特大咋办?把咱们老品种胡萝卜和老品种红葱加到羊肉里一块烹饪,留香去膻是最好的,这仨绝配!”

  2023年,王金庄村试验田里传来好消息。一种在当地已经几乎绝迹的老品种白眉豆在试验田里试种成功。“我们经多方打听、找寻,从当地一农户家中找到了一份种质资源。白眉豆这个老品种,过去农村脾胃虚的人常用它来健脾。”王海飞说,“在梯田,每一个老品种,不仅仅是一份种质资源,更是农耕技术、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个老品种的传承,它所承载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也能得以延续。”

  在涉县当地农业工作者看来,王金庄人对于老品种的保护,除了服务当地人生产生活之外,对梯田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如今,王金庄农民种子银行已保存下171个农作物老品种,涵盖26科57属77种,让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这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25日 13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