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16:57:37 来源: sp20241227
中新网 上海8月21日电 (记者 陈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会员曹禹21日对记者表示,文学与生活之间的平衡在于作品中的人和事,既要出乎意料,又必须符合基本的生活逻辑。
记者21日获悉,第四期“名家访谈”举行。本次活动由上海市虹口区作协与虹口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虹口区文明办联合举办。本次活动邀请曹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北外滩文学》杂志副主编张志萍两位作家,分别深入解读并分享其作品及写作情况。据悉,两位作家均为虹口区作家协会理事。
第四期“名家访谈”举行,邀请曹禺和张志萍两位嘉宾做客。(张志萍供图)曹禹曾编剧、导演大型话剧及小戏小品50余部,曾获得“戏剧中国”突出贡献者称号。话剧《苍月丹魂》《徐光启》,大型音乐舞蹈情景剧《英雄魂·少年志》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我的文学人生是从演员开始的,这些年我出演过不下100部戏,有话剧,也有影视剧。真正作为编剧和导演我是从2013年开始的。”曹禹表示。他介绍了话剧《长脚雨》剧本创作经历。这是一部关于“渐冻人”题材的戏。要怎样在舞台上演出“渐冻人”的形象?曹禹隔三岔五地上门,主角原型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说辞都被他一一记在了心里。《长脚雨》的剧本最终入选上海市舞台作品评选展演剧目,备受好评。
“最近我刚刚完成了一部大型话剧《哎呀,不怕2.0版》的剧本创作,这部戏是一部讴歌上海癌症康复俱乐部会员‘群体抗癌’理念的大型疗愈话剧。”他透露。
“文学离不开生活,而生活又是多么需要通过文学的手段来揭示人心。”曹禹感慨,“戏剧与生活相互观照,用戏剧的方式探索人心,使生活更加有滋有味——这就是我的戏剧观。”他讲述了到云南边境小镇支教,为当地小学开展戏剧教育的经历。他从孩子们日常活动入手,从课本进入,让孩子们初识戏剧、了解戏剧与生活的关系,引起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他利用课余时间为孩子们创作排练了神话剧《精卫填海》。
在活动中,上海市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主任、《上海作家》主编杨斌华表示,与小说、散文不同,剧本可以在多重空间中,既有视觉听觉,同时又有视觉感知。其展示的精神内涵对社会的影响很大,对听众的影响以及当下文化空间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本期“名家访谈”的另一位嘉宾张志萍著有散文集《燕鸣集》,报告文学集《海上逐梦——张志萍人物访谈录》,曾获得上海作协首届“永业杯”现实题材纪实文学大赛二等奖等。张志萍曾是资深媒体人,撰写了近百篇报告文学。“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她表示,访谈的对象来自各行各业,可谓“隔行如隔山”,而倾听、理解、用心,是采访者首要的基本功。要在人物塑造上形成自己的特色,采访者除了做足“功课”,还需在文章的视角和思想性上下一番功夫。
2017年是“中国魔笛”陆春龄艺术生涯九十周年。张志萍说,当年,她曾造访陆春龄寓所。刚以粽子为中饭的陆春龄对自己日常生活要求很低,能吃上保姆做的“肉饼炖蛋”就心满意足了。对于孜孜追求的艺术,他却是胸怀凌云志:“大象无形。一支笛子有啥稀奇?我的体重只有90多斤,但心里装的东西必须要有900斤、9000斤、9万斤。我的生命总是有尽头的,但我的笛声是永远留在人世间的。生命不息,笛声长鸣。”
上海市作家协会创联室副主任、上海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杨绣丽指出,热情、热忱、平易近人的张志萍作为作家,其撰写名家人物的范围非常广泛。她能够发现名家身上那种朴实的情怀。
张志萍将撰写的人物访谈选编了其中的50篇,汇集出版了《海上逐梦——张志萍人物访谈录》。“书中所记录的人物,他们丰盈的人生,激励我不断地向前走。”张志萍说。(完)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