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4:18:50 来源: sp20241122
图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前的雕塑《伟业》。 丁海秀摄(影像中国)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五个方面,高度肯定文艺事业、文艺战线的重要作用,对新时代文艺寄予厚望,为铸就文艺高峰指明前进方向。
广大文艺工作者心怀“国之大者”,扎根人民生活,增强文化自信,追求德艺双馨,遵循艺术规律,打造精品力作。近年来,文艺主旋律更加响亮,文艺行风更加清朗,新型文化业态后劲十足,文艺出海开启新局面……新时代文艺推动文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为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新时代为文艺创作敞开了广阔天地,无数精彩的故事等待精彩讲述。我们约请6位文艺工作者结合实际谈学习实践体会。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必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更丰富的精品佳作、更优质的精神食粮,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 者
守正出新才能历久弥新
尚长荣
10年前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我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还有幸代表戏剧界同仁做了发言。时光如梭,10年来,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时刻指引着我们的前行之路。
从2015年开始,在上海京剧院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三部曲传承计划正式启动。我接下了这个艰巨又光荣的任务。到2017年底,三部作品的传承版全部上演,受到专家和戏迷朋友关注。这期间,我与青年艺友们朝夕相处,看着他们快速成长,深感欣慰。一个剧种需要优秀的剧目和扎实的人才传承,才能永葆活力和魅力;一个年轻的梯队赓续有序,也需要剧目的依托和艺坛“老兵”的保驾护航。
借由传承版“三部曲”的经验,上海京剧院分别于2016年和2022年举办了两届“尚长荣京剧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研习班”,面向全国戏曲院团(院校)招收了40余位青年花脸(老生)演员,并通过集中授课、作品观摩、专题讲座、汇报演出相结合的形式,传授了两出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廉吏于成龙》和两出传统戏《取洛阳》《连环套·拜山》。两期研习班的举办在夯实青年演员业务基础、挖掘创造潜力上取得良好成果,积累了有益经验,对行当的发展、行业精神的凝聚起到积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强调:“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我在与年轻人交流的过程中,从他们身上看到了热情、专注,更看到了行业未来发展的希望。2022年,“尚长荣京剧表演艺术人才培养基地”正式挂牌。借助基地平台,剧目传承与人才培养将常态化。我也期待着与更多年轻人共同探讨京剧艺术的传承、传播与发展。
这10年间我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主演了多部戏曲电影。传统京剧与电影技术的结合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随着科技的发展,戏曲电影呈现出新的面貌并发挥着更大作用。我主演的京剧电影插上3D、全景声和8K的翅膀走出国门,斩获国际殊荣。中华文化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理解了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我们走出去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
新时代,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振兴戏曲艺术、繁荣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我会身体力行,继续承担好戏曲人的社会职责,为戏曲事业的传承发展、传播推广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为京剧表演艺术家)
人民需求是繁荣动力
梁晓声
近年来,我国文艺呈现可喜的繁荣局面。这首先是因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都不同程度地提高着。人民群众对文艺欣赏、文化娱乐的多种需求,成为促使文艺工作者认真努力奉献丰富多彩的创作成果的根本动力。
阅读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近年来,包括文学在内的图书出版越来越丰富。人们比以前更爱参与购书、读书活动。各级政府在倡导大众阅读、举办读书讲座、给予购书优惠补贴等方面,也更加主动作为。不仅省会城市,许多地级甚至县级城市也涌动着阅读热情,书香四溢。
电影市场不但已经复苏,而且口碑票房双丰收的作品大有你追我赶之势。优秀电视剧的成果尤其让人刮目相看。在《觉醒年代》《问苍茫》等一部接一部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播出的同时,亦有《人民的名义》《巡回检察组》《人世间》《狂飙》《繁花》等令人耳目一新的题材与类型问世。一批中青年编剧、导演、演员,奉献了多部贴近现实生活的电视剧,如《大江大河》《山海情》《流金岁月》《山花烂漫时》等。“现实主义道路广阔”这句话,被这些创作实践诠释得很有说服力。对现实题材的深度挖掘,也体现了文艺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人的生活变迁和心灵世界的自觉追求。
在舞台艺术领域,以舞剧《咏春》为代表,一批创新之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令中外观众为之倾倒。我们的民族乐器演奏家也将中国乐器的演奏水平发挥到极致,征服世界舞台。这些探索让我们看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创新活力。文艺工作者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平视世界,不断汲取传统养分,才能把中国文艺特色发扬光大。
最近引发海内外关注的游戏《黑神话:悟空》,就带给我们两点启示——我们的文学遗产一经创新性地再现,会产生多么令人惊艳的风格;中国文艺的创新之路,正在年轻一代文艺工作者面前铺展开来,他们将担起文艺繁荣的重任,进一步推陈出新、别开生面。
放眼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遗产和文艺才情的呈现,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景观。这种丰富多彩是由文化传统决定的,也是由人民需求决定的。相信中国文艺将在满足人民群众欣赏和娱乐需求的前提下,交出高分答卷。
(作者为作家)
真正潜下心来钻研创作
冯远征
“人民性”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关键词。面对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精不精”的转变,我们唯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着力“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才能真正彰显当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
近年来,北京人艺坚持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凭借一批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现实题材新创排剧目赢得观众认可。2020年,原创话剧《社区居委会》从基层人物故事入手,生动展现百姓生活,真实可信的场景与人物让许多观众感动落泪。创排期间,剧组多次深入街道社区,与基层干部、物业保安等建立联系,挖掘创作素材;邀请社区工作者走进排练厅,提意见、谈感受,促进作品不断打磨提高。
同样作为现实题材的话剧《玩家》,通过古玩行里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现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城的社会变迁,引发观众共鸣。这部话剧的剧本,剧作家刘一达打磨了整整10年。文艺创作源自人民、依托人民,同样也反映人民、讴歌人民,它要求文艺工作者脚踏实地走到人民中去,用戏剧观照社会发展变革,关注人民群众喜怒哀乐,鲜活演绎生活百态。
除了现实题材剧目,北京人艺的历史题材话剧也不断推陈出新。《李白》《杜甫》《我们的荆轲》《张居正》等作品,在舞台上讲述古老文明和悠久历史,通过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弘扬中华民族特有的君子之道、忠义之心,彰显中国精神与文化传承,同样深受广大观众喜爱,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作出贡献。
可以说,文艺工作者的思想高度、审美高度决定了艺术作品的质量高度。近年来,我们的剧目创排始终朝着出精品、出经典这一目标不断努力,以精益求精的执着精神对待每一个角色、每一场演出。艺术创作不是流水线作业,而是有态度、有温度的思想凝练,它需要创作者戒除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真正潜下心来钻研,投入精力去观察生活和积累沉淀。同时,要坚持守正创新,牢牢把握舞台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呈现特点和创作规律,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接受和包容新的市场环境、新的技术条件、新的观众群体,不断在提高艺术感染力、说服力上下功夫,让舞台作品可感、可信、可认同,使观众在短短一场演出的时间里获得高品质的文化体验。
(作者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
用音符刻画时代形象
舒 楠
新时代文艺发展令人振奋,“到人民中去”成为创作共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为创作常态。事实证明,走进人民和生活的深处,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和生活的酸甜苦辣,创作才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会得到人民真挚而热烈的反馈。
我至今还记得,2022年去西藏阿里采风,住在边防线上的兵站里,一天早晨,竟然被自己创作的歌曲唤醒。“你是我的一切我的全部,向往你的向往,幸福你的幸福”,在祖国的边陲高原,在海拔5000多米的军营,《不忘初心》的歌声嘹亮又深情。身为曲作者,那一刻我既自豪又感动。我真切感受到,音乐作品只有写出人们心声,才能唤起人们共鸣,赢得广泛传唱。这样的传唱对音乐创作者来说是最大的褒奖。
音乐诉诸人的感官和情感,具有独特的亲和力、感染力。很多人怀旧念旧,但是当人们回到故乡的街巷、回到童年的那间老屋时,会发现哪怕在空间上回去了,时间上也难以重返。玩伴已长大,亲人或缺席,自己的情感与心境更是发生了变化。然而,当熟悉的音乐响起时,一切似乎都恢复如初,时间和空间同时倒流。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也因此,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音乐记忆。新时代是我个人创作的黄金时代。为纪录片《辉煌中国》创作主题曲《新的天地》,为“永远的长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创作歌曲《不忘初心》,以一首《灯火里的中国》演绎万家灯火里的祥和、夜色璀璨中的幸福,以北京冬奥会主题单曲《永远在一起》展现双奥之城的胸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力量……我常常把自己的工作比作翻译,即把党和国家的政策、把宏阔的思想和理念、把自己感知到的时代进步“转译”成润物无声、熨帖人心的音乐语言。用音符和旋律来刻画时代的形象,这是我的幸运。
时代尤其是科技的变化,也带动音乐创作生产方式的变化。从模拟信号到数字编码,从卡拉OK的流行普及到人工智能的即时生成,音乐创作者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无论如何变化,文艺工作者对艺术的敬畏之心、虔诚之心不能变,对时代与人民的同理心、共情力不能变。只有与时代和人民同理共情、同频共振,才能写出时代记忆中的歌,写出人民心中的歌。
(作者为一级作曲)
舞出炽热饱满的真情
黄豆豆
古人认为,人们情动于中故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就是说,舞蹈原本是人们真情的表达。近年来,在中国文联等单位的组织下,我们多次奔赴基层工厂、部队、乡村,有机会和各行各业的群众舞在一起,这让我直接感受到群众炽热而饱满的真情,也给我以艺术的灵感和舞动的能量,让我对文艺工作者“以人民为中心”有了更深的理解。
记得我们到宁夏石嘴山、中卫、吴忠志愿演出时,每场演出都会邀请当地小朋友一起表演节目《红星闪闪》。由于孩子们年龄不同、基础各异,3场演出的动作、队形都做了精心编排。我在出发前就开始反复观看孩子们的排练,演出大巴一到地点,我就飞奔到彩排现场,和他们一起排舞。看着孩子们在欢歌声中起舞,我仿佛看到他们10年后、20年后的样子。也许那时的他们并没有从事舞蹈相关工作,但儿时的演出却一定会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在润物无声中萌芽,给他们的人生带去艺术的滋养。
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舞蹈艺术抵达更多的人。舞蹈教学的传统一直是口传心授,师父带徒弟手把手言传身教,最多同时教十几个学生。随着科技进步,互联网的发展让艺术有了“亮相”的新舞台。于是,我在网上开设舞蹈教学课堂,把秧歌舞重新编排成简单易学的广场舞,无偿教给大家。有一次我去基层演出,看到当地有个100多人的队伍跳我编排的秧歌舞。我知道10人、20人的舞蹈是什么样的,但当看到100位身着统一服装的舞者,100张蓬勃向上的笑脸,100条火红的绸带抛向天空时,那种震撼,那种感染力,让我忍不住加入其中,和大家携手共舞!
多年基层表演实践告诉我,文艺工作者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一定能获得无穷的力量。今天,文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人们对文艺作品质量、品位、风格的要求也日渐提高。作为一名舞蹈演员,我会努力跟上时代步伐,了解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优美的舞姿、感人的形象增强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推出更多人们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助力推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作者为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形成我们自己的美学风格
杨 磊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近年来,以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电影、微短剧为代表的网络视听艺术日新月异,创作传播方式深刻变化,观众选择也越来越丰富……文艺生态的新变化新发展,激励创作者不断开拓新的领域,进行新的尝试。
在影视行业,过去掣肘创作的技术难题得以突破,影视工业基础逐渐夯实。比如,特效曾是“老大难”,受到观众诟病和业界关注。而今,我们的特效水平已经与国际接轨,一些公司开始“接单”海外大片特效制作。在最近斩获“飞天奖”的电视剧《三体》中,本土团队用一系列视觉奇观,精准描摹中国人的浪漫想象,获得海内外观众认可。
新技术塑造新形式新内容,最终要形成我们自己的新风格。我们拍摄《三体》时,几乎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而仅仅依靠模仿海外作品,拍出来的又难以被国内观众接受。所以,开辟我们自己的科幻影视道路,让观众有“代入感”,就一定要抓住作品的“中国魂”,将其转化为生动的视听表达。原著背景设定在当代中国,通过一个个具有现实质感的故事,表达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种扎根现实讲故事的方式,给我们的创作带来灵感。我向剧组提出用现实主义的思路来拍科幻片,避免超越现实的“浮空”内容,同时着力突出中国科幻蕴含的天下一家、命运攸关的哲学思考,彰显中国科幻特色。
中国风格是开放的,也应当是多元的,有赖于每一位中国艺术家的每一次创作探索。这些年来,尽管执导的作品题材内容不同,但我都会在拍摄前为每部作品设计专属的美学范式,营造不同风格的叙事情境。《铁血丹心》借鉴享誉海内外的武侠电影,塑造让人身临其境的“江湖感”;《闯关东中篇》用高度拟真的历史场景,还原那个年代普通百姓的细微感受;在《红色》中,我们平衡真实与虚构,让曲折惊险的故事变得可感可信。这些努力,目的都是为了观众一眼就能代入故事情境,喜欢上这种视听体验。独属于一部作品的美学范式,会赋予这部作品以独特气质和意境。
今天,现实生活为文艺工作者开辟中国风格奠定坚实基础。新时代丰沃土壤提供的丰富素材,有待我们不断开掘呈现,讲述更多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色的动人故事。
(作者为导演)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15日 20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