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宁浩:如何看中国电影人的“奥斯卡情结”?

发布时间:2024-12-25 09:36:30 来源: sp20241225

   中新社 多伦多12月24日电 题:如何看中国电影人的“奥斯卡情结”?

  ——访中国知名导演宁浩

  作者 余瑞冬 李紫娟

  年末,又近电影奥斯卡奖提名评选周期。知名中国电影导演宁浩近期在加拿大多伦多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畅谈中国电影人和中国观众的“奥斯卡情结”、他的电影创作理念及对中国年轻导演的期许。

视频:【东西问】宁浩:如何看中国电影人的“奥斯卡情结” 来源:中国新闻网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你的电影作品风格在很多观众看来是喜剧式的,你自己则曾称之为荒诞式的表达。你的拍摄风格或“套路”是怎样形成的?以后会一直坚持荒诞喜剧的风格吗?

  宁浩:我觉得这都是(各人)视角。它是一种很自然的流露,不是靠有意识地进行训练之类。我平时是一个不太“喜剧”的人。其实,我只是在观察一件事情。可能,我只会从某个角度观察,它就呈现出荒诞的风格。

2006年,电影《疯狂的石头》在北京举行首映式。该片导演宁浩率主演集体亮相。徐曦弋 摄

  荒诞是一种抽离感,是从事情里头跳出来看这件事。它其实是一个严肃的角度,但有时就会让人觉得,这件事情怎么看起来跟你身在其中的时候有点儿不同。但那也只是一种本能。其实每一个拍电影的人都在遵从本能。

  那(拍摄风格)这个事情一定吗?也不一定。也许随着时间推移和知识结构改变,或者整个世界环境的进步和变化,(风格)也会发生改变。那就遵从这种改变,因为真实的部分才重要。

  搞艺术的人其实是用身体去体验这个世界,然后通过感知跟世界进行交流。从本质上说,应该尊重自己的体感、感觉到的事情,以及自身的变化,然后去顺应这种变化、去进行创作,只要它(这种体感)是真的。

  实际上我是跟着体感走的,如果感觉到一个事情好像不太适合这样一个角度,那就可以换一个角度谈。其实,每一个人都很难做完整的自我理解,所以需要按照内心的感受力去走。

   中新社 记者:喜剧的表达和现实之间,商业和艺术表达之间如何平衡?如何处理票房或资方的压力?

  宁浩:我觉得还是靠体感在做,就是直觉。什么是市场?什么是艺术?其实分析不了那么多。这个问题,从我没有入行大家就一直在争论,但其实没有答案,而且非常动态地在发展变化。因为观众也在不停地变化;评论也在不停地变化;整个世界在向前发展,各种标准都在发生变化。所以其实你想那么多也没有什么价值。你只要问自己,这个感受是不是对的,是不是真实的。只要每次都做好这一件事就可以了。

2009年,电影《无人区》新疆哈密拍摄现场。普拉提 摄

  以我的经历总结,其实你越想,可能越没有,所以不如不想。不想的时候,你的技术动作等各方面都没有问题。这就像运动员上赛场,发令枪响了,你还在想我是不是能拿到金牌,是第一、第二,还是第三?你肯定跑倒数第一。你就专注于速度和自己的身体发挥。只有专注地去做这件事,它才会有结果。

   中新社 记者:在探索自己风格和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你有没有受到一些国际电影人或哪本书较大的影响和启发?

  宁浩:每一个人都在受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影响和启发,这种影响不仅来自于电影,更重要的是你的生活,以及对其他事情的观察。

  我其实看电影是越来越少。而且我现在发现,自己看电影经常是回看以前看过的,觉得哪些影片不错,可能再看一遍。譬如一些老电影或老导演的作品,像(南斯拉夫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的、(日本导演)黑泽明的、(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的作品,我都爱重新看一下。这就像跟一些老朋友重新交流。

2019年,电影《疯狂的外星人》导演宁浩、编剧刘慈欣举行映后见面会,与影迷交流互动并分享电影创作经历。张云 摄

  如果只是被一本书或者一个人影响,人生也太简单了。人的成长就跟植物的成长一样,有着非常复杂的变量。如果你问一棵树,“你觉得最重要的是哪一次浇水就长成了”,这个问题不成立。实际上,是极其综合的因素导致你现在的认知。

  一定要保持敏感的、对于外界(信息)的接纳和思辨的能力,思考遇到的事情、作品和人,变成成长中的一份营养。

  但胡乱吸收也是有问题的。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中新社 记者:你怎么看待中国电影人和中国观众的“奥斯卡情结”?

  宁浩:奥斯卡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积累起了一个品牌。当然,它能够积累起它的品牌,也是缘于确实有一些质量很高的电影被它评出来,形成了一个标准。这个品牌确实建立了,并且不仅仅对中国,对全世界都是有影响的。奥斯卡是站在美国电影工业基础上的。美国其实一直以来都是世界电影工业当中的一个强势地区,它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当然是存在的,这是事实。

2013年,《无人区》电影海报。刘君凤 摄

  就像运动员希望自己参加奥运会一样,我们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参加一些大的竞赛,觉得这样才是对我们文化和作品的认可。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但其实我们的(电影)市场和(电影)工业也在成长,增长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且渐趋成熟。当它趋于成熟的时候,就会建立自己的标准。这个标准要慢慢与整个文化、经济,及观影人的要求发生适配。

  要给予时间去培养(市场)。这里面特别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当拍摄我们自己的电影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对自己本土文化的了解和坚持。

   中新社 记者:你现在也致力于扶持中国的年轻导演。对于年轻一代电影人,你最看重的是什么?

  宁浩:我跟所有青年导演谈的时候,都提出几个词:当代的、本土的和你个人。越尊重这几个部分,你就越真实,就越自信,就越有可能整理出有价值的东西来。这需要几代人努力建立。只靠一代电影人就整理出一套(系统),我觉得很难。它需要很多人一起努力——包括青年导演,包括音乐等艺术领域,慢慢整理出自己的系统和评价标准,与我们市场的增长去配合。这是我们的青年导演身上特别重要的素质。

  我觉得,青年导演们都还挺有这种自觉的意识。这非常珍贵。如果说他们有容易受到干扰的部分,实际是票房这类问题。票房这件事情我认为它是自然发生的,没有必要刻意思考。青年导演有时会想,是不是没有票房,就没有拍片的机会?这有时变成了特别制约青年导演创作的一个问题。可能市场也并不是像他想象的。

  我还是那个建议,坚持做好你自己,假以时日,不要着急,肯定会有比较合适的机会。(完)

  受访者简介:

图为2023年9月,宁浩携新片《红毯先生》亮相第48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期间接受 中新社 采访。 中新社 记者 余瑞冬 摄

  宁浩,中国内地电影导演、编剧。出生于山西太原,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曾获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导演奖等诸多奖项,并曾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等奖项提名。代表作有《香火》《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无人区》等。

【编辑:王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