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8 03:46:22 来源: sp20241128
讲汉字不是一件容易事,面对专业的文字考释,读者难免觉得枯燥。翻开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汉字百话》,似乎找到了解决这个难题的钥匙。
《汉字百话》是日本汉字学家白川静撰写的一本面向大众的优秀汉字普及读物,自1978年出版后多次再版,颇受读者欢迎,中文版由武汉大学教授郑威翻译。作为专业学者,白川静在书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自己的汉字研究成果介绍给大众。该书分10个部分,每个部分有10个专题,共100个专题,故以“百话”命名。
开篇部分介绍的是汉字起源,作者通过一些故事、传说,而非专业的语言学知识来引入话题。以“记号的体系”为标题,作者将汉字起源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把握汉字特征的同时,注重将文字与神话、图像相结合。在前文字时代,通过考古挖掘发现了很多图像,图像同时具有表意功能,作者因此将图像与文字联系起来,对汉字起源问题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图像附加书写文字的意识后,就成为文字了。陶器与青铜器上的纹样与刻文,并非无意义的装饰,而是具有深刻内涵的。作者在解释汉字的本义和延伸义时,注意结合原始字形的形象来讨论,主张通过把握字形与文字演变脉络来理解字义,在解释字义的同时加入宗教、社会风俗元素,将文字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多层次多方位予以展现。
该书第二至四部分,分别以“象征的方法”“古代的宗教”“灵的行踪”为题,结合宗教、巫术等内容展开对汉字本义及汉字发展历程的介绍。作者将汉字部首的象征意义与巫术联系起来,引入宗教中常用的祝告之器来理解字形中的某些构造,据此揭示字义。同时,注重从日常生活环境及观念切入,对字义展开探讨。例如,“攵”表示击打,可将其与宗教中的一些击打仪式结合起来思考。这种方式比起单纯以语言来解释要直观很多,同时向读者传递一种信息——文字中的一点一画都蕴含着字的形与义。
如果说该书前半部分集中介绍的是汉字构造,关注字形本身,那么,接下来的两部分则从文字学、音韵学等方面剖析,对汉字发展进行了全方位解读。第五、六部分是“字形学的问题”“字音与字义”,通过字义的延伸谈及字形的分化,并就其分化过程展开讨论。例如,通过从“口”系列文字来解释“同形异字”,以“法(灋)”“舞”为例说明字形的省略与重复,进而提示从字形学角度可以开辟出古文献研究新路。作者指出,在分析字形时,需注意构件是声符还是意符,注意从表音符号来探讨字之间的关系。
该书第七至十部分从汉字发展史谈到日本的汉字改革政策。“汉字的历程”对汉字发展各阶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介绍。通过观察甲骨文和金文时代的字形、字义,作者认为当时充当记录的史官已充分理解了象形的本质。春秋中期开始,各国文字已出现分化,而这种分化与政治形势密切相关,不同的政治文化导致文字走向不同的分化之路。秦一统之后,汉字随之逐步统一,形成了“行书体”。“汉字的历程”介绍了《说文解字》《玉篇》等古代字书,讨论了政治和印刷术等技术对汉字的影响,以及汉语的构词、语法和背后隐含的思维等。“作为国字的汉字”通过分析传入日本的汉字典籍及日本历史文献,讨论了汉字对日文结构的影响。“汉字的问题”主要关注中文、日文的翻译以及日本政府推行的汉字政策。
白川静称汉字为“文化承担者”,认为从中国到希腊,从古代到现代,汉字是历史的重要见证。他曾说:“汉字是唯一从形成之初到现在性质未发生改变的文字。”帮助今人深入了解这份人类文化的瑰宝,或许正是作者写作这本汉字普及读物的原因。
(责编:李昉、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