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7 03:29:46 来源: sp20241117
传世400多年的《牡丹亭》,蕴含一代代艺术家的执着守望,如同一束艺术之光穿越时空,照见这场传统经典与当代观众的双向奔赴。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2023年以来,上海昆剧团全本《牡丹亭》已在国内巡演近40场,先后亮相北京、江西、宁夏、河南、山东、江苏等地,所到之处,一票难求。演出不是折子戏,不是串折连缀,而是全本55出,观众们连续三天从城市的四面八方奔赴剧场,细细品味来自400多年前的经典全貌。这在文化产品极大丰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着实令人感动和振奋。2023年3月,全本《牡丹亭》参加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线上50多个平台同步播出,在线观看人次达1300多万。
昆曲作为首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传统戏曲,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和血脉。《牡丹亭》正是昆曲王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作者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牡丹亭》以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闻名。明清传奇多为情节剧,讲究“一人一事”“立主脑”,《牡丹亭》则以三组相对独立的剧情段落为主干,情与理的冲突贯穿始终,形成了一波三折、精彩纷呈的折叠式结构。
相较于《西厢记》《孔雀东南飞》等其他古典作品,全本《牡丹亭》不单单讲述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是一部展现古代社会文化和戏曲美学的经典之作。在丰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杜丽娘穿越生死,实现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在400多年后的今天,仍具有深刻的启发性。如何在继承传统经典的基础上融入时代气韵,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原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全本《牡丹亭》做出有益尝试。
不同于青春版、精华版、典藏版等各版本的《牡丹亭》,全本55出《牡丹亭》一折不少,保留原著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现人物性格,坚持词曲完整、文辞典雅、意境深邃。全本《牡丹亭》将汤显祖原作69首集唐诗中的47首计182句通过剧中人物呈现,不仅达到诗与意会、言随意转的艺术效果,同时起到承前启后、画龙点睛的作用。全剧除了展现爱情主线的《惊梦》《寻梦》等折目外,还充分做到戏剧场面冷热交替、动静互补。其中,涉及喧闹热烈场面的19出,《骇变》《诇药》等体现陈最良、石道姑人物个性的段落,特色鲜明,令人忍俊不禁;武戏场面《淮警》《御淮》《折寇》《围释》等,刀枪并举,锣鼓喧天;民俗场面《劝农》等,拉近水磨雅韵与市井烟火的距离。
在表达形式和舞台呈现方面,全本《牡丹亭》结合历史文化,将诗意境界和唯美场景充分融合,尤其是大转台的运用,流畅实现复杂的换场和迁景,加快了叙事节奏,营造出传统昆曲富有诗性的意境氛围。唱腔音乐根据清乾隆五十七年成书的《纳书楹曲谱》整理改编,在遵循传统昆曲艺术的基础上,对原有节奏较慢、唱腔柔婉流丽有余而刚劲跌宕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力求做到曲调优美、句读分明,实现曲调和词意的有机统一,符合当下观众审美需求。全剧制作了百余套精美戏服,主演的每套服装都是手绣完成,展现昆曲艺术的精致典雅,让人过目难忘。
全本《牡丹亭》的成功,折射出上海昆剧团40多年的深厚积淀和“五班三代”的传承精神。演出阵容全部起用青年演员,老艺术家作为主创团队幕后担当,倾囊相授。2023年,主演罗晨雪和胡维露凭借该剧分别获得第三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三十一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展示出传承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扎实成果。经典与时代相会,古老与青春交响,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人间至情牡丹亭,千古一梦今共享。全剧终了,两位主演携手向台上的“汤显祖”鞠躬致敬,令观者动容。传世400多年的《牡丹亭》,蕴含一代代艺术家的执着守望,如同一束艺术之光穿越时空,照见这场传统经典与当代观众的双向奔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19日 20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