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4 23:09:39 来源: sp20241114
开年拼经济,高质量发展足音铿锵。
春节假期,上海静安区明园森林公园,全球最大直径竖井掘进机“梦想号”掘地潜行、施工不停。“每天向下掘进1.5米,力争3月底首个井筒(车库)试运行。”中铁十五局“梦想号”掘进机机长付贵康展望,未来这里将建成上海首个“深坑车库”,深19层,可提供超300个车位,机器人代客泊车,最快90秒即可存取,缓解老城区停车难。
“梦想号”驾驶室的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的红蓝两色参数,标注着工程进度,也折射出科技高度、民生温度。连接供给与需求,打通发展与民生,这个总投资1.2亿元的项目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经济社会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注意把握和处理好速度与质量、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循道而行,方能致远。开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刻领会做好经济工作的立场观点方法,把握和处理好四个关系,全力冲刺“开门红”。京唐城际铁路建设铿锵突进,深中通道加速收尾工程,一项项重大工程刷新进度;商超餐馆客流不断,旅游景区人头攒动,假日消费持续升温,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创新高。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推动中国经济大船乘风破浪、持续前行。
把握和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经济发展是质和量的有机统一。“质”通常指质量、效益,“量”通常指规模、速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
这是深刻的哲学智慧,也是科学的规律认识,体现了我们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
思想指引航程。
回望过去一年,中国经济交出一份“量质齐升”的优异答卷。
看总量,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超126万亿元。看增量,按照可比价计算,2023年GDP增量超6万亿元,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经济总量。看速度,5.2%的增速符合“十四五”规划预期进度要求,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速度是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础。“没有合理的增速,就业、居民收入就得不到保障,高质量发展也无从谈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昌林说,“我们要达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未来GDP要保持年均4%以上的增速。”
“5.2%的增速,对世界经济也意义重大。”王昌林说,2023年我们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望超过30%,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质量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
掂一掂2023年中国“成绩单”,分量十足、质量更优。
发展动能越来越强。国产大飞机直冲云霄,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造船业国际市场份额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算力总规模全球第二。大国重器不断“上新”,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中国经济动力充沛。
内需潜力加快释放。冰雪经济燃起来,消费市场暖起来,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4.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5%。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中国经济含金量更高。
走过2023年,我们愈发坚定:既要坚持以质取胜,开拓发展空间,也要保持合理增速,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春节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多地不约而同聚焦“高质量”。广东举行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山东召开全省高水平开放暨高质量招商引资大会,安徽举办创建一流营商环境暨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增强发展底气。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冰城”不冷。人造“月亮”、飞马踏冰、雪地爬犁,北国风光配上热情服务,哈尔滨引得无数游客前往。
新的一年,消费政策再发力。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指出,鼓励汽车、家电等传统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商务部提出,以“消费促进年”为主线,办好各类促消费活动。
大江南北,促消费举措陆续落地。在四川,22条恢复和扩大消费举措出台;在广西,夜市变身城市人文会客厅,33条措施激发春节消费活力。
“抓好各项政策落地,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有力支撑。”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徐兴锋说。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发展根基。
开年以来,动力电池行业好消息不断。极氪宣布,全新车型交付,其搭载的自研金砖电池体积利用率全球第一;上汽表示,联合研发的第一代半固态电池将在三季度量产,新车最大续航里程可超过1000公里。
“高原之上攀高峰”,2023年我国动力电池销量同比增长32.4%,出口同比增长87.1%,持续巩固全球领先优势。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动力电池是一个缩影。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实现“化点成珠、串珠成链”。北京打造机器人产业综合集聚区,浙江发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江苏超前布局量子科技,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发展空间。
“嘀——”随着一声长鸣,两列装满彩色液晶显示器、汽车配件等物资的中欧班列,从湖北武汉吴家山站始发,开往法国杜尔日。不久后,满载欧洲红酒、橄榄油等物资的班列将抵达武汉,为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
“今年以来,武汉始发中欧班列46列、到达56列,将更多国货送出国门,也带回更多进口‘年货’。”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公司货运部工程师宋哲介绍。
丝路繁华,印证了中国高水平开放。2023年,我国外贸运行承压前行,货物进出口总额实现正增长。其中,“新三样”产品出口首次突破1万亿元,增长近30%。
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今年将会同有关方面,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商务部明确,今年将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持续打造“投资中国”品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真抓实干,接续奋进。新的一年,各地区各部门将统筹推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激发发展内生动力,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把握和处理好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关系
精准施策,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工作的导向。“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
把握和处理好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关系,正是我们党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的体现。
回顾2023年,我们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也要看到,当前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从宏观数据看,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但也有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
如何客观理性看待这个问题?
“温差是客观存在的,这是由宏观数据的综合性和微观感受的局部性决定的。”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黄卫挺分析,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体都存在一定的温差,经济规模越大、经营主体越多元,在经济周期波动中这种温差越明显。
看数量,全国经营主体达1.84亿户。看分布,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如此多的经营主体,如此广泛的分布,本身就存在结构性差异。
“辩证看,温差也是政策发力点、改革着力点。找准问题,精准施策,确保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就能进一步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黄卫挺说。
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把脉开方,各地区各部门强化政策统筹,着力打通市场堵点,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协同发力,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更加强调宏观政策协同性,有利于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更大合力。”黄卫挺表示。
宏观政策做好有效衔接。今年的财政政策延续积极基调,货币政策强调“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产业政策聚力科技创新,市场政策着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一项项举措聚焦稳预期、稳增长,不断提升政策效能。
——精准施策,惠企政策接续发力。
“钱塘之韵”“诗画江南”,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的地砖屏绚丽多彩。高科技显示屏背后离不开湖南省长沙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亚胜光电。
“企业成长离不开税费优惠政策的持续支持。”公司副总经理周慧说,仅去年公司就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63万元,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420万元,“负担减轻了,创新底气更足了。”
看全国,去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2.2万亿元,精准惠及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市场活力稳步提升。
以更大力度为经营主体减负。新的一年,财税部门继续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部分政策延续实施至2027年底。货币政策精准滴灌,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一项项政策直面问题,不断提高精准性和有效性,为经济回升向好提供有力支撑。
——深化改革,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点击“渝快办”,不到两小时,远在湖南出差的杨毅,就为在重庆开办的维修企业完成备案手续。杨毅点赞:“政府费心,企业省心。”
今年以来,一场场优化营商环境的“竞速跑”在各地展开:
黄浦江畔,上海提出实施新一轮150项改革措施,提升营商环境综合优势。
三秦大地,陕西西安高新区对“拿地即开工”项目审批再做减法,全面推行承诺受理、容缺审批。
优化营商环境,各地区各部门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释放经济更大潜能。从中央到地方亮出实招,2023年我国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超过100项。“政策落地见效,改善市场预期,去年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上升1.1个百分点,扭转了过去两年指数连续下降的局面。”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秘书长谢极表示。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各地区各部门着力补短板、强弱项,破除“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不断提升政策效能,助力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
把握和处理好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持经济增长速度、推动经济发展,根本还是要不断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
在家下单,送餐、康养等服务上门,AI精准抓拍违规停车……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闸弄口街道红梅社区,一项项数据汇聚到社区“数字驾驶舱”,提升居住体验。居民龚晓玲感叹:“现在办事真方便,住得更舒心。”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2023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1%,道路更宽敞,环境更优美,服务更贴心,暖心的民生答卷绘就幸福底色。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九项重点任务中,一项就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新的一年,各地区各部门聚焦人民群众的民生关切,拿出更多有温度、有实效的举措,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民生和发展相互牵动、互为条件,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有效对接、良性循环,让发展更有温度、民生更可持续。”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许光建说。
经济发展是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的物质基础,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为民生保障提供有力支撑。
推动就业形势持续好转,夯实民生之本。
“工作稳定,包吃包住,每月工资5000多元,还有五险一金。”江西省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康晋电气设备有限公司质检员姚喜说。
帮招工、优服务、促对接,赣州市赣县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副主任范醒忙个不停,“今年我们持续开展专场招聘会、直播带岗,帮助更多人找到好工作。”
我国经济增量不断扩大是拉动就业增长的关键所在。“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推动就业政策发力见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张成刚说。
开年以来,稳就业政策举措接连出台:实施2024年“春暖农民工”服务行动,举办专场招聘会、直播带岗等活动,强化职业指导服务,扩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银发经济等就业空间,多措并举稳固就业向好态势。
不断织密民生保障网,兜牢民生底线。
“去年苹果收入10万多元,今年搞标准化种植,收入还能涨。”甘肃省静宁县王沟村脱贫户吴建永满怀信心。
“今年我们继续守好防返贫‘前哨’,加强返贫监测,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为脱贫群众增收致富提供更坚实的支撑。”静宁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崔江鸿说。
一项项民生兜底措施温暖人心。2023年,来自政府的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活补贴、现金政策性惠农补贴等转移性收入增长10.3%。今年将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为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重投入,补短板,强保障。2023年,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23%。新的一年,瞄准群众急难愁盼,大力提高基本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推动多种类型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让人民群众享受优质公共服务。
抓民生也是抓发展。民生持续改善,助力扩内需、稳收入、促消费,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补上民生短板,开拓投资新空间。
在重庆,近百个排水管网改造项目开始全力加速推进,细管变粗管,疏通“毛细血管”,排水更顺畅。
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民生工作是“指南针”。推动交通、能源、水利、农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乡村建设行动,一系列工程加快落地,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预计今后每年改造10万公里以上地下管线,为近5000家相关企业183.65万从业人员带来更多机会。
——增进民生福祉,释放消费潜力。
节日是观察消费趋势的重要窗口。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从岭南花市到北国雪场,景区人流涌动。2024年春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4.74亿人次,同比增长34.3%,春节档电影票房达80.16亿元,一个个数字印证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
口袋鼓带来消费旺。2023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796元,比上年增长9.2%。今年各地继续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扩大绿色消费,促进健康消费,推动国货“潮品”消费,打好“组合拳”,激发有潜能的消费,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把握和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这既是对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也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渤海湾,胜利油田新胜利三号钻井平台竣工交付;胜利济阳页岩油示范区,19天钻井5708米,跑出钻探新速度。
胜利油田迎来“开门红”,1月份生产原油同比增加1.19万吨,生产天然气超计划0.11亿立方米。
“从陆地到海洋,从石油到天然气,胜利油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全力拓展油气资源、推动增储上产、实现规模效益稳产,全力端牢能源‘饭碗’。”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席专家蒋龙说。
库布其沙漠腹地,连绵沙丘变身“镜子海洋”。日前,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光伏治沙项目,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项目完全建成后,一年能供应绿电约41亿千瓦时。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我国能源供应保障总体平稳,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历史性超过火电,正是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一个缩影。
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关键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今天的中国,是紧密联系世界的中国。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风险相互叠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才能筑牢根基、增强底气。
端稳两个“饭碗”,让压舱石更坚实。
“抗灾保丰收,多亏了政策帮扶。”黑龙江省五常市杜家镇王家屯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技术员黄昌明说,应对去年洪涝,各项补贴及时,各种设备到位,水稻平均亩产达到1000斤。说起新年打算,他信心满满:“现在水毁渠道疏通了,灌排设施跟上了,种粮心里有底,今年准备大干一场。”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高基数上,今年粮食产量怎么保?
夯实产量底盘。今年全国将再增加100个玉米、100个小麦和102个油菜整建制推进县,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大面积提高单产。
筑牢产能根基。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为“中国饭碗”装上更多“中国芯”。
农业农村部表示,今年将全力抓好以粮食安全为重心的农业生产,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抓好能源增产保供。各地区各部门持续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全力实现风电光伏新增装机2亿千瓦左右,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锻长板补短板,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
0.015毫米!近日,鞍钢集团成功轧制出0.015毫米“手撕钢”。百炼钢也能变“绕指柔”的背后,毫厘之间见证中国制造的精度。
上游,成套冷轧机组零部件大部分实现国产化;中游,钢材车间里的冷轧机组轧辊,把“手撕钢”越擀越薄;下游,从手机折叠屏到航天压力传感器都有“手撕钢”的身影。
完备的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行动,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
系统发力,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坚持经济和金融一盘棋思想,共识在凝聚,行动更坚决。金融监管总局明确,今年将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作为年度重点任务目标。中国人民银行提出,推动建立权责对等、激励约束相容的金融风险处置责任机制。各地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各方发力、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一个大国的崛起,绝不可能是轻轻松松、一帆风顺的,必然要经历一番艰苦的磨炼和斗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和处理好速度与质量、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02日 02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