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焕彩“殷商古都” 蓄势“飞翔之城”

发布时间:2024-12-20 00:56:48 来源: sp20241220

来到河南安阳,莺飞草长,惠风和畅。这座小城一片静谧祥和,却也透露着庄重和沉稳。

安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这里是甲骨文的故乡,也是《周易》的发源地,文化遗产丰盛,文化底蕴丰厚。经过千年的时光,这座城市在每个时期都沉淀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3000多年前的殷商文化在此绵延不息,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低空经济成为强市建设新引擎。

近日,人民网“看见中国”多语种融媒体团队走进安阳,沉浸式感受这座活力古都。

洹河岸的千年之约

洹河是安阳的母亲河。几千年来,洹河见证了中国青铜文明的繁荣兴盛,也见证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在不远处,殷墟博物馆新馆犹如一尊破土而出的大鼎,静静地伫立在洹河之畔。

殷墟博物馆新馆外观。人民网记者 刘宁摄

殷墟博物馆新馆外观。人民网记者 刘宁摄

今年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青铜器、陶器、甲骨、玉器等4000件套文物集中公开展示,其中3/4以上文物首次亮相。新馆围绕“伟大的商文明”这一主题,从商代学、甲骨学、考古史等角度,为参观者还原繁盛的商代文明。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向前推进了约1000年。早在1899年,甲骨文在这里被发现,殷商王朝由此揭开面纱。迄今发现的甲骨约有近16万片,不重复的单字约4500个,还有大量的字需要进一步研读核实。“甲骨文的造字法隐藏着我们祖先的天人观、自然观、人文观。”安阳市文物局局长李晓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甲骨文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3000多年来,汉字的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

在殷墟博物馆的甲骨文专题展厅,参观者驻足于展柜前猜测着一笔一画的意义,其中不乏许多外国游客。李晓阳说,甲骨文是汉字走出去的先导,就像我们学习英文的26个字母一样,如果把甲骨文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工具,外国人会通过造型更直观地了解到甲骨文造字法,再与现代汉字进行对照,学习印象就会更深刻。“甲骨文是维系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文化不曾中断的最核心要素。”李晓阳表示,文字的存在使文化得以传承,甲骨文的伟大在于它维系的作用。

红旗渠的峥嵘岁月

在巍峨的太行山间,盘踞着一条全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为了解决干旱缺水的困境,从山西引漳河水入林县。近10万人耗时近10年,用不挠的意志和智慧孕育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人民网记者 刘宁摄

红旗渠。人民网记者 刘宁摄

来到太行山下,张买江抬头望着红旗渠,陷入了回忆。“林县十年九旱,吃水贵如油。”张买江说,“我的父亲是红旗渠第一批参建者,为了保护工友牺牲了。我接过父亲的工作,13岁就来到渠上,是工地上年龄最小的。”

红旗渠穿越了太行山地区的悬崖峭壁,地形复杂,修建难度极高。尽管条件极其艰苦,张买江任劳任怨,还学习了点炮技术。“最多的一次点了72个炮。”张买江笑着说,“除了点炮,什么工作都做。”从干渠到支渠,张买江在工地上一做就是9年。

在青年洞的洞口,有许多学生队伍和佩戴着党徽、团徽的参观者在合影留念。张买江路过的时候和队伍里的孩子们握手、打招呼。提到为何取名为&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