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4 15:04:00 来源: sp20250104
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科研人员在企业指导医疗器件表面涂层的产业化制备。 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供图
江苏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团队为蠡湖增压技术公司研发的壳体机器人自动化去毛刺工作站正在作业。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供图
数据来源: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
高校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人员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队伍。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背景下,如何促进高校科技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如何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推动高校与企业“双向奔赴”?本期教育版邀请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结合实际共同探讨,助力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编 者
访谈嘉宾:
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刘欢喜
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熊 涛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王 纾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部主任 李 季
围绕国家需要
服务产业发展
记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于支撑高质量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转化效果较好的项目有何特点,带来了怎样的效益?
王纾:高校科技成果可以通过技术交易、作价入股等多种方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转化成效体现出高校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1年,高校专利授权量从6.9万项增加到30.8万项,专利转让及许可合同数量从2000多项增长到1.5万项,专利转化金额从8.2亿元增长到88.9亿元。这些数字说明,10年间,高校与市场之间的互动愈发频繁,科技成果面向实际生产需求的供给和转化能力明显提升。
刘欢喜:科技成果转化应围绕国家需要,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例如,依托上海交大风力发电研究中心的系列创新成果,学校与中国绿发集团合作,成立上海中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学校以知识产权作价2500万元、占股25%。如今,自同步电压源型组串式光伏逆变器已在新疆尼勒克项目应用2360台,总装机规模750兆瓦。为实现双碳目标,预计到2030年我国每年新增装机不少于1亿千瓦,自同步电压源友好并网技术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
熊涛:科技成果转化要服务产业发展。因此,高校科研人员要充分了解产业现状及需求。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水果原料生产国,可果蔬加工率却不及发达国家,每年新鲜果蔬采后损耗率达25%以上。面对难题,我们把益生菌发酵技术引入果蔬现代加工领域,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果蔬发酵专用菌库。但实验室里选育的菌株再好,如果不能进行工业化应用,就难以解决实际问题。经过一次次实验,我们开发出高活性的果蔬发酵专用益生菌剂,建立起直投式益生菌发酵果蔬生产新工艺。目前,相关技术和产品已在江中食疗、江西旷达等100多家企业推广应用。
李季:中国电科目前已与31家高校签署60份合作协议,探索实施了学院共建、联合实验室、人才交流培养、联合科研等多种合作模式,将成熟度高、转化应用价值大的高校成果纳入中国电科科研生产成果体系。例如,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在太赫兹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首创性成果;与北京大学院士团队开展碳基集成电路关键技术研发,打造了国内首个8英寸碳基集成电路工艺平台;等等。
创新体制机制
更新育人模式
记者:科技成果转化涉及高校、企业、政府等多个方面,需要协同发力。目前,在体制机制上有什么探索和突破?
刘欢喜:我所在的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是学校专门负责知识产权申请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职能部门。科研人员只要提出需求,我们就会定制专业的转移转化方案。这种服务体系,既保障了转化的合规性、安全性,也提升了转化效率,解决了科研成果“不能转”的问题。与此同时,还建立了一支由体制内外混编的高校成果转化专员队伍,专员全程参与成果披露、价值评估、专利申请与维护、技术推广、对接谈判等,解决了科研人员“不会转”的问题。目前,技转专员服务的科技类成果转化项目累计超过400项,成功签约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近20亿元。
王纾:前段时间,首个省部共建的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在江苏落地。该中心以南京和苏州作为核心承载区,聚焦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和先进材料3个产业方向,搭建全国高校开放共享的“一站式”“全链条”公共转化平台,为推动全国优势高校与区域优势产业强强联手,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作出了新的探索。
记者:如何把科技成果转化与育人模式有机融合,形成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
熊涛:让师生置身企业之中,真正了解市场需求和企业运营模式,把论文写在生产一线,这对于推进校企合作、成果转化十分重要。近年来,我们实验室组建多个团队,每个团队对接一个企业或者攻坚行业的某个技术难题。鼓励年轻教师、硕博士生以科技特派员、科技副总的身份扎根到企业中去,不少人才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中得到成长。
李季: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电科主动对接高校,积极开展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工作,与清华大学等34所高校合作,建立647人的企业导师库,着力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的突出问题。依托国家重大工程及4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为工程硕博士生入企实践提供实战环境。
推进评价改革
打造服务平台
记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还存在哪些堵点,下一步应向哪些方向努力?
熊涛:当下,对科研人员的评价导向主要还是从学术角度出发,以学术论文、纵向科研项目为主。这就容易导致高校教师更热衷于纵向科研项目的申报,而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意愿较弱。研究与产业实际需求脱节,难以直接形成完整工艺和市场化产品。因此,应继续改进对高校科研人员的评价、激励与分配制度,将科技成果转化、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纳入指标,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刘欢喜:一方面要改进对科研人员的评价,另一方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考核也应重视客观评价。下一步,应建立以市场应用为导向的评价制度,根据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科技成果的特点,制定差异化评估指标,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高校成果转化状况。
李季:在具体操作中我们感受到,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目前还不够完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仍未解决。面对众多高校成果,社会化的验证平台往往存在服务单一、成果熟化验证水平不高、业务范围有限等问题,难以满足企业多样化的成果验证需求;而企业自建平台又面临先期投入大,缺少有效商业模式等难点。因此,建议加快建设专业的转化中介服务机构,灵活调用配置行业内创新资源,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业服务。
王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依赖于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应以企业为经济重心、以高校为技术重心、以政府为制度重心,打造集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综合科技转化服务平台。同时,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特征,鼓励校企共建创新联合体、协同创新中心、专利技术培育中心等研发平台,共同开展以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为目标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03日 05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