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剧《红楼梦》:根植于中华经典的沃土

发布时间:2025-01-04 09:35:32 来源: sp20250104

原标题:民族舞剧《红楼梦》:根植于中华经典的沃土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依托其小说文本,在不同时代创作出的戏剧、电影、电视剧等不同形式的作品不胜枚举。近日,江苏大剧院出品的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又应邀复演。该剧自2021年9月首演以来,凭借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在业内得到了高度赞誉。

该作品以年轻人的视角和当代价值观,对原著加以解构,以中式美学为依托,以精巧改编为策略,以融媒传播为路径,实现了经典文学作品的一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小说《红楼梦》全书共120回,详尽地写出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历程。民族舞剧《红楼梦》通过有侧重的取舍,将庞大的故事篇章改编成2小时左右的舞剧作品,在结构布局上格外用心。该剧采取章回体的形式,分为“入府”“幻境”“含酸”“省亲”“游园”“葬花”“元宵”“丢玉”等12个篇章,以宝玉和黛玉、宝钗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串联起红楼一梦。刘姥姥进大观园、元妃省亲、黛玉葬花等经典段落在舞剧中都有大篇幅的呈现。剧中并没有华丽的制景,却能把观众带进大观园的氛围和人物内心。如十二钗站在十二张立起的椅子上的一段群舞,配合着冷色调幽闭的灯光,十二钗更像是冷峻的雕塑群像,命运的起伏霎时呈现在观众面前。

民族舞剧《红楼梦》全剧注重营造氛围、勾勒意境,做到形神兼备。作品中“花朵”这一意象多次出现,暗喻十二钗的命运。暖场环节中,十二钗伴随着空灵的音乐,手执象征各自命运的绒花依次上场,配合着舞美的幕布与灯光,为观众织造了一场梦境,只待诸君入梦。该剧服装设计以植物花卉来凸显人物性格特征,将“云肩如花,花似云肩”的概念融入主人公的服饰。在“入府”一幕中,为了体现大观园庭院深深,创作者将本该是静置的门窗设计成移动的窗棂,窗棂在演员的推拉转移间,构建起一间间房屋、一座座院落、一条条深巷的意象,颇有“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的戏曲虚拟感。

民族舞剧《红楼梦》通过精湛的舞蹈动作语汇和富有设计感的舞台空间锻造,强化情感表达。舞剧情感神韵的最终呈现离不开舞蹈演员用精湛的动作语汇进行表达。在“省亲”一章,元妃与其他姐妹许久未见,互诉亲情。编导特意安排了姐妹间“挽手—放手—再挽手”的一个动作,营造出姐妹欢聚的热烈场景,也让观众感知到思念之苦更与何人说的惆怅。剧中多次通过遮挡、分隔舞台的方式打造全新的表演空间,令舞台布局有效服务于内容呈现。如在“含酸”一章,有一半舞台被遮挡,这一隔,高宅深院的寂寥感得以强化,高墙下,宝黛钗三人的情感静静展开。再如“元宵”一章,舞台被分隔为室内室外两个空间,室内贾母与众人抽签祈福,一派合家欢的场面,好不热闹;室外,烟花热烈燃放,节日氛围浓郁。殊不知,烟花尽处,香屑满地,来无迹,去无踪,封建家族的命运也由此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在跨媒介传播上也做出了有益探索。江苏大剧院在舞剧《红楼梦》首演之前就拍摄了充满电影质感的先导片,并在新媒体平台发布,令观众充满期待。随着一轮、二轮、三轮巡演的陆续开展,主演座谈会、探班排练现场等视频内容陆续上线,精准触达喜欢舞剧的受众。同时,在传统媒体端,江苏大剧院与省级广播电台进行合作,通过演出资讯口播、艺术家走进广播直播间接受专访等形式,挖掘潜在观众群体。舞剧《红楼梦》篇章式的戏剧结构也带来了传播优势,各篇章的戏剧内容既可以串连成线,也可以独立成段,并不影响情感表达,为演出视频的碎片化传播提供了可能。当观众走进剧场,被舞剧《红楼梦》精彩的内容所吸引,将随手拍摄的海报图片和谢幕视频上传到个人社交平台,相关内容再度传播。在这样的良性互动传播格局下,舞剧《红楼梦》几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在一些纪念场次,如演出100场时,剧院特别准备了百场限定纪念章和纪念票作为“福利”赠送给观众,进一步增强了剧目与观众之间的黏性。将剧目创作比作一根时间之箭,那么剧作就是箭杆,是根本;创新就是箭头,是动力;传播则是两翼,是保障。江苏大剧院原创舞剧《红楼梦》根植中国经典文学的土壤,构建中华美学的意境和气韵,创新内容架构、舞台空间和表演程式,依托融媒传播的路径,最终成就了一个融艺术性、思想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爆款产品。

(作者:刘静渊,系媒体人)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