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16:12:33 来源: sp20241122
中新网 西宁7月11日电 题:伊媒青海寻访之旅:让过去拥抱未来
作者 潘雨洁 马铭言
撒拉尔故里民俗文化园中,传统中式的四角青瓦屋檐下,木制雕窗上精美的树叶、花草图样栩栩如生,伊朗记者们驻足观看,举起相机更换角度仔细拍摄。
7月7日—7月12日,由伊朗声像组织、迈赫尔通讯社等7家伊朗媒体组成的记者团在青海省与中央驻青及青海当地媒体组成联合采访团开展实地采访。此行中,采访团探民俗、赏“非遗”、访高校,感知青海多元人文魅力。
循化县地处黄河岸畔青海东部,是中国撒拉族的发祥地,域内撒拉族人口占比达65.2%,还同时居住着其他多个民族。9日,记者团前往该县体验撒拉族建筑民俗文化。
图为伊朗记者团成员在撒拉族传统民居中。马铭言摄“伊朗也有很多木建筑,来到这里,让我想到哈马丹省的‘木匠之都’。”伊朗声像组织记者埃勒哈姆·阿贝迪尼说:“我一边采访,一边搜索中国多元民族文化的相关内容,觉得两国有诸多相似之处,让我产生了更大的动力深入学习。”
撒拉族庭院内,篱笆墙用乔木、灌木条编制而成,墙体中空、冬暖夏凉。小楼上层为卧室、客房,楼下为仓库、畜圈,内部陈设古朴简单。院子中央种植果树、牡丹,四下时闻鸟语。
轻抚篱笆外墙,看着屋内的老式“土炕”,一种熟悉的亲切感油然而生,将德黑兰时报记者赛义德·阿巴斯·阿迦伊带回了“奶奶的时代”。
图为伊朗记者团探访撒拉族传统民居篱笆楼。马铭言 摄“类似这种‘砖床’,奶奶每年冬天都要烧煤加热,睡在上面。”他说,小庭院、旧时楼,一件普通家具开启“记忆隧道”,“我就像站在当下中国和过去伊朗的‘十字路口’。”
拉面展示馆中,通过培训技能、打造品牌、延伸产业链,成千上万循化拉面人离开家乡、开拓视野、增长收入的故事,引发记者们的关注与兴趣。
法尔斯通讯社记者扎赫拉·哈吉·穆罕默德·易卜拉欣·德黑兰尼说:“中国的饮食文化很深厚,特色食品产业让不同的民族一起工作、生活,这种友好和谐的氛围与伊朗相似。”
在海东市河湟新区青绣数字化经济总部,技法精湛的土族盘绣、色彩明艳的湟中堆绣、贵南藏族妇女服饰上盛开的“绣花”、蒙古族羊毛毡花朵琳琅满目,令记者们应接不暇。
图为伊朗记者在青绣数字化经济总部内拍摄青绣产品。马铭言 摄青海民间传统刺绣简称“青绣”。近年来,土族盘绣、湟中堆绣、贵南藏绣等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青绣”已成为推动青海广大农牧区妇女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就业增收的重要技艺。
制作车间内,土族绣娘们高歌一曲,欢迎远道而来的记者团。“数千年前,中伊物产交流中就有丝织品。”听说青绣曾在阿尔达比勒省展出后,伊朗外交部公共外交中心代表阿里·哈迪卢表示,青绣代表着传统与新潮的碰撞,在今天依然可作为两国民间交流的载体。
10日,记者团到访中国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青海省留学生数量最多的高校青海民族大学,参观校史馆,与该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师生交流。
“中伊都是文明古国,在漫长历史中,彼此的文化互相辐射、影响。”阿里·哈迪卢表示,希望未来寻找契机,以大学为桥梁互派留学生,推动两国青年互动往来。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文化中‘寻根’,认同自己的身份、知晓我们应该以怎样的面孔屹立于世界,是一个民族独立、自信的基石,也是前进的源泉。”阿里·哈迪卢认为,基于此一致性,中伊两国应携手合作,加强古老文明交流互鉴。(完)
【编辑:王超】